中读

人到中年,我的松弛“敷衍生活”指南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今天·阅读时长15分钟

54人看过
中年的况味是差不多的:为孩子、为自己的身体操心,又不太甘心。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文|贝小戎


有时在路上看到有人手机屏幕都了裂还在使用,我就想这些人真能凑合,直到我自己的手机摔裂了一个角,我也还用着。体检查出各种问题,也可以安慰自己:到这个年龄,大部分人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调整一下生活方式吧。

在一两件事情上自我安慰、给自己找借口,我们还可以说这是为了让生活继续下去的一个无奈的选择,但如果在很多事情上都苟且偷安、觉得无可无不可,荣格派心理学家会说,你这是在过一种“临时的生活”,不停地认为自己目前的生活状态“只是暂时的”、“真正的生活还没有开始”,感到生活是临时的,就不会投入、负责地生活,觉得要等到某个“理想时刻”或“理想条件”出现后才能真正地开始生活,比如“等有了自己的房子我再收拾干净”、“等做完这个项目我再出去旅游”等等。

《82年生的金智英》剧照

始终把希望寄托在“未来真正的生活”,当下的生活就等于零了,这种临时生活的心态常常伴随着空虚感、未完成感,可能导致长期的不满足和心理困扰。

昨天下午一位大学同窗约见我,说是让我帮他他的办学事业出出主意,或者看能不能一起做点事。我受宠若惊,但又跟他实话实说,我这人胸无大志,空有点墨,这些年平日负责照看孩子,放学后盯他写作业,直到他睡觉。等他明年中考完,也许我空余时间会多起来,但我已经没有什么梦想了,我梦想探访祖国的大好河山,写出一部有点价值的书。而我的同龄人正开着电动车在黄河边转悠,有的在不停地出书。

对干点大事,我已经有点有心无力了,我连少喝点咖啡、一个本子写完再换新的都做不到。我年轻时听到过一句话,“人生从理想主义开始,以英雄主义实践,而以现实主义结束。”我只做到了其中一个环节。

《逆行人生》剧照

《泰晤士报》刚做了一个小专题,让他们的专栏作家分享他们的人生经验。56岁的餐厅评论员吉尔斯·科伦说,他体会到,“孩子就是一切,你只不过是一个生物容器,用于把孩子们的DNA带到这个世界,你越早领悟这一点,一切看起来就越简单。等他们出生,你的使命就结束了。他们就是你的一切。养育他们需要你付出一切。你要是还剩下一点精力,那算是你得到的额外的奖励,或许让你能看看书或去散步。但现在你就像一株枯萎的水仙花,回归到泥土中,为下一代提供养分,这个过程也不怎么赏心悦目。”还有一条,文学经典要重读才能看明白。

《梦中的那片海》剧照

50岁的凯特琳·莫兰说,“每一年如果你没有写日记,你都会痛彻心扉地后悔。日记能收纳你的怨言,记录你的进步,帮你驱散岁月飞逝的恐慌感——而且,当你回头再读日记,你还会笑得前仰后合,因为你会发现自己曾经像一头疯驴似的荒唐可笑。”

关于教育孩子,“孩子们永远不会听你那些饱含智慧的演说或忠告。一旦你开始对他们说教,他们就会偷偷塞上 AirPods。90% 的养育过程都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你的孩子正在观察你,模仿你,他们观察你如何应对悲伤或逆境,或者你如何打电话——而这正是你真正养育孩子的时刻……如果你想养出快乐的孩子,你自己就得快乐。”59岁的雷切尔·约翰逊说:“你深爱的人不会死。他们活在你心中,活在你的梦里。这是人生最后的秘密,也是最大的慰藉。”

《小欢喜》剧照

所以中年的况味是差不多的:为孩子、为自己的身体操心,又不太甘心。人到中年,人生选择的可能性更少了,仍在过着临时性生活的人在犹豫什么呢?

澳大利亚哲学家克里斯说,回避做出选择,是因为每一次果断的行动既是创造性的、生也是破坏性的——它扼杀了所有其他的可能性,允许唯一的一个得以存活。由此,每一个承诺都带有某种祭献的意味,把那些未被选择的可能性牺牲掉。于是,那看似理性的解决办法,就是干脆不做决定,把所有的选择都留在桌面上。

“随着年岁的增长,我们的可能性空间不断收缩,于是我们竭力想保留尽可能多的选项,把它们视作生命的泉源。但一个没有界限的人生,最终只能汇成一潭死水。在中年,我们明白自己正站在人生的转折点上,已走到终点的一半。在这一阶段,决定显得格外重大,恰恰因为我们的选择正变得越来越有限。此时我们发现,死亡就像一道光束,在逐渐收缩中愈发聚焦。”

《东京女子图鉴》剧照

詹姆斯·霍利斯在《中年之路》中说:“通常,当一个人踏上中年之路时,前半生未完成的事务会毫不留情地显露出来……生活会毫不留情地要求我们长大,并对自己的生命负责。虽然听起来很简单,但长大确实是中年之路上不可逃避的要求。它意味着最终在没有他人的帮助下,面对自己的依赖、情结和恐惧。它要求我们不再因自己的命运而责备他人,并对自己的身体、情绪和精神健康承担全部责任。”

要想摆脱敷衍的人生态度,需要先找到人生的目标,“目标在顺境中赋予一个人快乐,在逆境中赋予其适应力。”然后立即动手做起来,“有些人老是处于准备状态,他们忙于拟定措施,预订计划,收集材料。一个老是寻找工具的工人,肯定是一无所成的。那些喜欢讲究稀奇的铅笔和颜料的人,在绘画上是很难出人头地的。”

《东京女子图鉴》剧照

荣格派心理学家鼓励人们实现自我,但也指出不要永远执着于年轻时的人生,到了四十就过四十岁的日子,到了五十就像五十岁一样生活,要按照适合自己年龄的样式生活。中年人也许不像年轻人那样热血、充满活力,但有其镇定和从容,既有重头开始的机会,也有承上启下的自觉,经得起诱惑,看得透得失,“得之我幸,失之我命”,韧劲绵绵不绝。

有人往前冲,也要有人殿后。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排版:小雅 / 审核:同同


招聘|撰稿人


详细岗位要求点击跳转:《三联生活周刊》招撰稿人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

大家都在看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发表文章524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6138人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中读签约机构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