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今天·阅读时长20分钟
产后抑郁,不是妻子一个人的事情。从漠视到关怀,从关怀到分担,再从分担到共同参与,丈夫们在不断摸索着自己的新角色。男性能做的,或许比想象中的更多。
爸爸的角色,不只是“搭把手”
找到曾家龙,是因为他在网上发布了一篇“产后抑郁,老公应该怎么办”的经验贴。他评价自己作为一个丈夫:“做得不能说最好,也就做到前20%。”
2009年,曾家龙28岁时,第一个孩子出生。一两个月后,妻子李芳开始每天以泪洗面。那时,产后抑郁还是个“听都没听过”的新鲜名词。曾家龙不知所措的同时,还产生了些许怨气:“生了儿子全家都很高兴,怎么就你天天哭哭啼啼?”
曾家龙不理解。双方家里四个老人都来照顾妻儿,按理说,李芳有很多休息的时间,反观他白天上班,晚上回来还要搭把手哄孩子。他觉得自己很累。在李芳产后三周的一天,曾家龙和朋友去KTV唱歌,深夜喝醉了回家。李芳和他大吵一架。他感到委屈:“我也需要放松。”当妻子和老人争执奶粉牌子时,他觉得李芳太过强势:“什么牌子不都一样吗?”他将李芳的变化理解为生理上激素的作用,每天放些搞笑相声让她放松心情,过了三四个月,李芳的情绪恢复了。
七年后女儿出生,抑郁如期而至。曾家龙觉得自己不再像年轻时那么“不懂事”。他主动请了月嫂,也不再出去喝酒。李芳哭,他就坐在旁边陪着。每次李芳问他“你还爱我吗”,他都不厌其烦地回应。
曾家龙对自己的表现很有成就感。二人今年40多岁,在他的圈子里,照顾孩子就是女性职责的观念根深蒂固,能做点儿什么的丈夫都是凤毛麟角。他总结经验:“她负责照顾孩子,我负责照顾她的情绪。”
从不知所措到试图理解,曾家龙的故事展现了男性成长的可能性。但在今天,女性需要的远不止于此。
夫妻共同育儿,是苏婷对于产后生活的设想。但在一开始,“共同育儿”到底意味着什么,她并没有想得很清楚。2022年,苏婷生下双胞胎。平心而论,丈夫做得不错:不出去喝酒打牌,下班就回家,在家也有求必应。苏婷每次哭泣或发火,丈夫都会哄她,从不和她吵架。但苏婷沮丧地意识到,他能做的比想象中的有限得多。
丈夫的工作很忙,经常需要出差,和孩子的相处时间少,并不亲近。宝宝半夜吃夜奶,自己在宝宝哭第一声时就会惊醒,但他永远听不到,每次苏婷都需要把他踢醒。他不常在家,对育儿事务不熟悉,能做的最后只剩一项:陪宝宝玩。可玩上几分钟他就腻了,不自觉开始玩手机。
有时候,丈夫试图帮忙,但适得其反。有次,他问苏婷,为什么没给孩子穿袜子?理性上,苏婷知道丈夫只是随口一问,但她还是立刻被这种“愚蠢的问题”激怒:我天天跟宝宝相处,我不知道孩子什么状态最舒适吗?你根本就没照顾过宝宝,凭什么问我?
苏婷发现,自己会不停地提要求,让丈夫给孩子换尿布、抱孩子,丈夫也没有怨言。但支使来支使去,她内心还是不满足。后来她意识到,真正让她不痛快的,是丈夫始终游离在育儿这件事之外。他对育儿的参与更像是完成一项妻子交代的任务。
“他觉得有妈妈在,他不是第一责任人,所以一直处于松弛的状态。”如果仅从“干活”的角度看,有月嫂和老人在,确实不差丈夫这双手,但育儿不只是活计。这是件随时需要决策和响应的“大工程”。让月嫂做事,苏婷没法完全放心,让母亲做,她也不好意思做甩手掌柜。最后不管谁做事,苏婷都得在旁边搭把手,一刻也不得歇。
她需要有人和她共同承担责任,这个人只能是丈夫。“只有我老公去干各种事情的时候,我才觉得放松,”苏婷说,“我心理上会默认,‘你是孩子的父亲,这些都是你该干的’。”
看到她的痛苦
“再称职的父亲,和母亲相比也显得游手好闲。”张勇对我说。
张勇成长于一个传统的家庭。父亲常年在外出差,每次回家看到张勇,只能说出一句“又长高了”。直到现在,张勇在父亲生日时试着拥抱父亲,都会被老人一把推开。2022年,妻子何雅怀孕,他想,自己一定要做个更好的父亲。
何雅产检的整个过程,张勇全程陪同。收拾产检包、查照顾宝宝的“攻略”都是他做的。他一年收入10万元出头,为了让妻子生产前后能休息好,选择了五六千元一晚的单人病房,7天一下花掉了3万元,还请了每月1.8万元的“高级月嫂”来照顾她。
张勇怕自己做得不够,又去网上找了许多女性发的“攻略帖”。许多女性提到,希望丈夫“主动做事”。他就一面包揽全部的家务,一面主动照顾宝宝。他也看到,很多女性会和老人在育儿观念上产生冲突,于是就告诉妻子,有任何问题都直接告诉自己,他负责去沟通。就连母乳喂养这件事,他也给自己找了点事做。他会在何雅后面和她背靠着背,让她更舒服,再拿一个枕头垫在她胳膊下面,让她抱孩子时更省力。
但张勇还是发现,妻子的情绪逐渐低落下去。何雅从不和他抱怨,因为“她觉得我已经没有什么能做的了”。但张勇拉着她一件件事聊,找出不开心的原因。“聊完我才终于理解了,为什么有月嫂伺候,有老人帮忙,看似什么活儿都不用干,她还是过得那么辛苦。因为生孩子是对她秩序感的全面毁灭。”
许多之前稀松平常的事情,随着生育都变成了一个个问题。何雅身材娇小,从来不减肥,不健身,也没有身材焦虑。但坐月子的时候,张勇好几次给她擦身时,都听到她问:“肚子有没有小一点了?”
何雅是小学老师,有编制,工作轻松。生育前,她周末喜欢和闺蜜出去玩,每年要出去旅游三四趟。但孩子带来了许多规矩、禁忌和限制:坐月子不能出门,不能吹风,只能吃寡淡的月子餐,自己似乎变成了“产奶工具”。
孩子出生前,何雅喜欢读书、画画、做手工,精神生活丰富。她曾为长达半年的产假做了一系列计划,想把平时没时间做的事都做完。但孩子出生后,她才发现,时间变得稀碎,她什么都做不了,只能玩手机,玩完又因虚度时光而感到痛苦。以前最常待的书房,也成了堆放尿布台和零碎婴儿用品的地方。
张勇想,他需要帮助妻子重建生活秩序。张勇给她设立小目标:今天看五页书,明天看十页书,达到目标就可以“奖励”自己买部广播剧。等孩子大了些,张勇开始鼓励她出去玩。每周固定一天晚上,他让她下班别着急赶回来,去吃饭逛街,就当一天“公休日”。后来,何雅单位组织出去住三晚的休养活动,张勇强烈支持,提前几天就开始给女儿“打预防针”
更多的责任
苏婷的产后抑郁,连母亲都不太理解。苏婷理解这种差异。生她时母亲是没有工作的全职妈妈。“那时候很多女性成家结婚是为了谋生,带孩子操持家对她来讲就是一份工作。而现在,很多女性都有自己的事业,生养孩子就是我额外的任务。所以面对丈夫,我们也要求得更多。”
考虑到孩子未来的教育与生活环境,苏婷从北京搬到了苏州定居,辞去原本投行的工作,换到一家轻松的国企。而丈夫留在原来的公司,每周末在北京、苏州往返。她会不自觉地想:为什么我的生活因为生育天翻地覆,而他却似乎丝毫没有受到影响?她常常和丈夫争执一个问题:“你永远是你的工作和自己的事优先,孩子不在你的第一顺位上。那么凭什么孩子要那么爱你,和爱我一样?”
苏婷讲述的困境,意味着对于许多女性而言,在理解、关怀与搭把手之上,她们需要看到丈夫也能直面身份的转变,有真正的取舍,就像她们为了生育所做的那样。
发现妻子艾米在产后会半夜哭醒,为一些小事感触流泪时,胡志超的第一反应是惊讶。他和艾米生活在美国硅谷,两人感情很好,无论是家务还是育儿都互相分担。他眼中的艾米是一个极度“ESTP”的人,开朗、理性、执行力强,“最不可能得抑郁症”。
但胡志超很快明白了过来。孩子出生时,两人的公司都在初创阶段,压力很大。艾米躺在产房病床上,还在回复工作邮件。产后一个月,她就回到工作状态中。除了工作和生活,艾米还需要面对身体的变化。她以前是校田径队成员,平时每周至少三次健身,注重保持身材,但产后发现盆底肌松弛,核心变得不稳。胡志超想,或许是高压与失控给艾米带来了挫败。
胡志超了解艾米,她一直要强、独立、有主见。2008年,胡志超在美国读书时替所在大学回国招生,和艾米相识。交谈中,胡志超得知,这个女孩初中时对某个国家的文化特别感兴趣,就会自己一个人飞去这个国家旅行;高中时对某个公司感兴趣,会直接到这个公司表达自己想要实习的意愿。正是她的胆识与能力吸引了他。
这段萌生于欣赏与尊重的爱情,也成为此后他们在家庭中的相处之道。以前,两人一直在华尔街做金融行业,几年前,又同时想创业。两人商量过,是否应该有一个人留下做原本的工作,家庭在经济上会更稳定,但胡志超想:“大家都有梦想,无论让谁为了家庭去继续做低风险的工作,都是不公平的。”胡志超鼓励她“你的头脑和能力证明你就是适合创业的人”,后来,艾米先他一步开始创业。
现在艾米的创业之路遇到生育这个重大的转折。我还能做什么?胡志超反复思考。他意识到,除了主动分担之外,他必须有所取舍。两人以前都是“工作狂”,生育前只要醒着,几乎全部时间都在工作。而产后,胡志超会刻意避开在带孩子看牙医、送孩子上课的时间安排工作,晚上和周末也全部留给家庭。他希望通过主动放弃自己的一部分工作,来保护妻子的时间与事业。
现在,除非是公司生存攸关的事情,否则胡志超都会推到后面去做。他知道,公司的发展速度或许会因此变得迟缓,但他觉得,这是必须要做的事。
有时候,“舍弃”也是另一种“获得”。胡志超最近经常带孩子去游泳,他发现自己对孩子点滴进步的感受尤为敏锐——敢跳水了、敢憋气了——“我以前从来没想象到,我看到孩子的成长会这么有成就感。这种内心富足的感觉,是我原来在职业上的成功完全比不了的。”
胡志超仍能回忆起自己真正成为父亲的那一瞬间。那是月嫂下户的第一个晚上,他和妻子一起手忙脚乱地应对宝宝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声啼哭。宝宝第一次睡在他们的房间里。妻子小声说,第一次感受到我们一家三口整整齐齐在一起了。胡志超觉得自己的心软了一块:“那一刻,我才真正意识到,宝宝和我们的命运连接在一起,无法分开了。”
(本文刊载于《三联生活周刊》2025年31期,文中受访者均为化名)
排版:小雅 / 审核:同同
详细岗位要求点击跳转:《三联生活周刊》招撰稿人
大家都在看
发表文章524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6138人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