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3.2 凤冠霞帔的文物样式和舞台造型有什么区别?

作者:扬之水

2022-10-19·阅读时长2分钟

2800人看过

*文字稿由现场录音整理而成

傅谨:我一直想问扬之水老师一个问题,就是戏里面经常有凤冠霞帔,您书里的凤冠霞帔就从出土文物来看,似乎跟舞台上的那个东西还是不一样。

扬之水:我这书里头也说到了一些,但是分散了。在宋代说了一部分,明代说了一部分,现在我把这条线索简单讲讲。

凤冠霞帔作为一个成熟的固定样式,大概是完成在明代,而从宋代开始逐步演变而成,虽然凤冠霞帔在礼制上的意义在民间早已深入人心,在金元戏曲中即把它作为表现程式。比如这个金刊的《刘知远诸宫调》,还有元代杨显之的《潇湘雨》杂剧,当然臧晋叔编的《元曲选》未必元杂剧的原貌,但这里提到了凤冠霞帔。这个与凤冠构成组合霞帔,本来是一个迭经变化的服饰,唐五代时它和这个莲花冠、卷云冠同在一处,为仙衣道服。韩愈的《华山女》中说,“洗妆拭面著霞,白咽红颊长眉青”,五代词人尹鹗的“霞帔金丝薄”,薛昭蕴的“雾卷黄罗帔,云雕白玉冠”。所有这些说的都是女道士的霞帔。

那时候说的这个“帔”,以实论是指披帛,以虚论是指女乐女官的道服。不过词藻多存浪漫的想象,其实并无定制。五代时披帛逐渐改变性质,而演化为礼服中的霞帔。


山西晋城玉皇庙彩塑

山西晋城玉皇庙宋金彩塑中的捧玉女这个肩负红霞帔,但它底下没有坠子,这可以看作是过渡期的一例。宋代宫人有红霞帔、紫霞帔,在《宋史·后妃传》里说“刘贵妃,临安人,入宫为红霞帔,累迁婕妤、婉容,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进贤妃。“我觉得在宋代时,红霞帔、紫霞帔是宫人的初级官阶。工匠为彩塑设计的服饰可能就是从这儿来的。

霞帔和翠冠宝冠构成组合,就有了礼制的意义,而成为一种特色。在高承《事物纪原》卷三说,“霞帔非恩赐不得服,为妇人之命服”,就已经有礼制意义了。《宋史·外戚传》封刘文裕之母清河郡太夫人,“赐翠冠霞帔,授其弟文质殿直。”这时候还没说这是凤冠,而是用“翠冠霞帔”。在《续资治通鉴》中记“真宗景德三年次,赐翰林侍讲学士邢昺白金千两,又诏其妻乐氏对宫庭,赐宝冠霞帔。”欧阳修编《太常因革礼》中说,“国朝存其名,常服龙凤珠翠冠、霞帔。”这时候也还没明确凤冠,而是说龙凤珠翠冠霞帔。南薰殿旧藏这个宣祖后坐像,装束正是这样,霞帔配脚底下的坠子。当然,这是不是宋画都很难说,应该是时代比较晚的图像了。


宋宣祖后坐像 清宫旧藏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记载:“中宫常服,初疑与士大夫之家异,后见干道邸报临安府浙漕司所进成恭后御衣衣目,乃知与家人等耳。”下边又列各种衣目,有“真红罗大袖、真红罗长裙、真红罗霞帔药玉坠子”等,通过他这条记载就说明霞帔和霞帔坠子也是一般世人家所有,虽然它作为命妇之特色已经纳入制度,但是实际上并没有被严格遵从。在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出土的素罗霞帔和缝在底部的佩坠既是一例。如图,下边原本有佩坠,但摘下去了。


霞帔 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出土

明代的凤冠霞帔的形制已经比较固定,在明人容像中都画得很清楚,这个在国家博物馆历代服饰展里都有不止一幅展出。

到清代,随着服制的变化,霞帔也有变化,成为一件上方带补子,下边满坠穗子的绣花坎肩,这整个的演变过程,在孙机先生《霞帔坠子》一文中,做了系统的整理,发表在《文物天地》1994年第1期中。京剧中的霞帔设计,我觉得可能主要借鉴于清代。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扬之水

发表文章10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338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名物专家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扬之水·金银器里的中国史

财富、艺术与古代社会风俗

54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