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马凌
2022-07-05·阅读时长10分钟
《上海胶囊》
《上海胶囊》是上海作家、评论家、策展人btr的新作,包括19篇短篇小说,也可以说是一部由19个章节组成的长篇小说。其中人物“小说家”曾经大放厥词, 说“btr”“不过就是些小聪明和抖机灵”。唯有懂得这个“小说家”其实就是“btr”的创造物,作者的幽默、自嘲和机灵,才能被恰当领会。同时,唯有读并重读文本中的种种细节,才能懂得本书是有野心的,作者完成的是一本“出人意料地以崭新的文体拓展小说边界的实验性作品”,是向大量杰作的“致敬版、山寨版、挪用版、改编版或是抄袭版”,更是一切后现代文体诡计的“集大成”之作——为了“集大成”他不惜拉来“沈大成”(“糕团名字的作家”,上海人懂),还顺手调侃了王占黑、赵松、双雪涛等一干当代作家,是惺惺相惜的老来顽皮,也是后现代文学风格的应有之义。跨越边界、虚实之间、游戏互涉,大约是理解本书的关键词。
《世间的陌生人:梵高心理传记》
作者是斯坦福大学临床精神病学荣休教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精神分析师,因此他以精神分析法写作本书,颇为令人信服。他认真研究了梵高书信和精神病院的原始记录,在梵高侄子和侄媳的帮助下走访各处,并且获得著名梵高研究者特拉尔鲍特的无私帮助,同时,他对于梵高作品也非常熟悉,能见出他人所未见。梵高与母亲的关系、梵高的宗教情结、受虐狂倾向、对弟弟的依赖与压榨、对高更的过度期望、躁狂、自我牺牲、特别的观看方式,都分析得有理有据。尤为令人服膺的是作者对画作的分析,橄榄树与殉道,坟墓与重生,光晕及其变体,甚至那些小小的画中人,都是有意味的形式。作者没有把梵高描述成一个病态怪人与伟大画家的混合体,而是旨在把他表述为一个具有完整人格的人,在抵制痛苦的过程中,他创造性地利用了心理冲突来形成自己的风格。
《物理学家的智性冒险》
卡洛·罗韦利,意大利著名物理学家,也是霍金之后最会向大众进行科普的物理学家,《七堂极简物理课》和《时间的秩序》等风行全世界。本书是他的专栏文章结集,天体物理比例没有那么高,而涉及人文和世界观的部分特别多。康德说“头顶的天空,心中的道德律”,在此,优美与崇高结合了。
《技术陷阱》
工业革命曾遭到大量劳工抵制,而从长远来看,它造福了每一个人。作者认为,人工智能系统也有同样的潜质,技术往往创造了很少的就业机会、却创造了一个拥有巨大财富的世界。著名学者卡尔·弗雷通过研究几百年来技术进步与中产阶级概念变迁的历史,试图让国家与个人均有所觉悟。本书援引了当代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也与历史上的技术伦理讨论不断对话,是一部超越了经济学、给焦虑的中产阶级带来新思维的著作。
《1898年的夏日:一个德国记者的中国观察》
1898,中国的戊戌变法之年。德国《法兰克福报》记者保罗·戈德曼来到中国,采访了李鸿章、荣禄、陈季同、上海道台等重要人物,游历香港、广州、上海、汉口、北京、天津等地,以记者的敏感,记录下大量旅途见闻。这本尘封已久的德文著作,偶然被译者发现和翻译,可以填充近代史学的资料库,更可以让我们借“他者”之眼、领略清末中国的社会风貌,幸事!
《桑贝:一个画画的音乐家》
作为《纽约客》御用封面画家,无人不叹服桑贝的美术天分。读了此书,才知道不想当音乐家的画家不是好作家。桑贝从小喜欢爵士乐,他最想成为的人是艾灵顿公爵!本书收录桑贝大量没有发表过的音乐主题的作品,钢琴,小提琴,练琴的孩子,舞台上的乐队……他画的小号可能是错的,可是又有何妨?他向往的世界就在笔下,简练的,幽默的,纯真的。本书里三万字的访谈,尽显桑贝的法式幽默,他说:“有一天,天使加百列来到我家,他扑扇着翅膀,羽毛到处飞……” 他的语言与他的画,风格一致。
《美国的分裂:对多元文化社会的思考》
小阿瑟·M·施莱辛格是20世纪美国重要历史学家,肯尼迪总统特别助理的身份,使得他对美国政治的理解超越同侪。本书出版于1991年,而今日看来其敏锐的预言性令人服膺:美国的确更加分裂了。本书对美国教育中奉行的极端“多元主义”异常警醒,同时对极端“一元主义”也大为不满。他认为族裔认同危险重重,身份政治使政治光谱传统意义上的左右翼神奇地交换了位置,美国本该继续做“大熔炉”,却在日益变成“巴别塔”。他心目中的“共和”传统是“万众归一”的,国家认同才是最重要的事。一部200页的小书写得气势如虹,史学大家的魅力尽显。不过,美国的分裂并不仅仅是“文化”和“观念”的事,经济的和社会的问题也该一并考虑。本书有复旦顾云深教授的总序,铺叙甚详,值得信赖。
《讣告》
著名媒体的讣告是当代亡灵书,供逝者握着去名人堂前排队;也是无形的棺材钉,一生名望是圣徒还是骗子,盖棺方能定论。在英国,《卫报》的讣告栏目最好看,而《经济学人》因为一千字的篇幅短了些,屈居第二。本书的201篇精选讣告可供新闻学院的学子认真学习,如何才能不阿谀、有细节、高度概括、且加上一点适度幽默,最关健的是如何在一千字里令人难忘。哲学大师让·鲍德里亚的讣告,开头段落描写他拿出一大块红布铺在家中的一把椅子上,坐下来,“挠了挠自己的鼻子,那面团似的、架着幅眼镜的大鼻子”,然后站起来,为椅子上留下的身体痕迹拍了一张照片。看似闲笔,却与鲍德里亚的“拟像”相关,是高明的技巧。讣告最难处理的是对争议性人物的评价,比如尤金·麦卡锡,“比最硬的合金还要硬”。除了二百位名人,一只非洲灰鹦鹉的入选,为本书“人性”的高度加了颗樱桃,妙。
《约翰生传》
约翰生博士,前面无需加名字,是优质文人的代名词。面对他编辑的《莎士比亚全集》和《英语词典》,后学应该鞠躬致敬。作为英国18世纪最重要的文人,约翰生博士生前死后承受着各种传记作家的加工塑造,小友鲍斯威尔写出的传记一千多页,使博士的硕大更加硕大。 本书作者迎难而上,参考了前人传记、还有不可胜数的“轶事名言集”,驾驭材料举重若轻。尤为重要的是,作者的风格有约翰生本人的格调:善于概括,洞察人心,不无幽默,很多同情。在成就之外,写出了成就所付出的代价——那些消沉、崩溃、拖延的时刻。“同情之理解”是传记作家最难拿捏的分寸:不过度赞美,不多加掩饰,不轻易苛责。本书获得普利策奖、美国国家图书奖、全美书评人协会奖,理所应当。
《伊恩·麦克尤恩访谈录》
伊恩·麦克尤恩今年74岁,凭据16部长篇小说和4部短篇小说集赢得“英国当代国民作家”的美誉。本书收1978年到2008年各路人等对麦克尤恩的访谈,包括马丁·艾米斯、安东尼·戈姆利等名人,是作家人生与观点的“总体鉴定报告”。一个非牛非剑的普通人家的孩子,一个没在青年时代读过莎士比亚的人,坦然地对待自己和文学。他不是编故事的高手,也不是爱炫技的人,但是他一方面向外操心时代——核武器,柏林墙,高科技,另一方面向内关心人的感受和心理波动,兢兢业业地写出了自己的风格。本书金质段落很多,譬如他说:“在我看来,英国小说就像一个尘土飞扬、幽暗且装饰过度的房间,其织品都已被虫蛀。而卡夫卡的作品似乎异常澄明晶莹,他笔下的人物属于任何时间、任何地方,而在我看来,那就是一种自由。”至于他本人,放弃了这种卡夫卡式的自由,开辟了属于自己的另一种自由。
《大脑传》
一本精彩绝伦的科普书,描绘了西方科学界认识大脑的历程。作为一个演化了五亿多年的器官,脑的复杂程度超乎想象,就像一个内在的小宇宙。对脑的探索与对宇宙的探索一样震撼人心。人类素有用已知“隐喻”未知的习惯,“脑是机器”就是一个例子。在历经液压动力、发条装置、电报网络、电话交换机和当前的计算机后,这个“机器”隐喻已近强弩之末,下一步该向何处去?这本书教诲我们,科学中最重要的五个字是“我们不知道”。由未知生发出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实证能力,在我看来,正是人类大脑的卓绝之处。
《书籍秘史》
作者披沙沥金,从书籍史、阅读史、媒介史、流通史中选得传奇材料,成就了一部写给书的情书。略萨说她“文章优美,文笔着实令人激赏”,诚为确评。大量笔墨集中于古典时代,并不按照时序编排,加上个人经历与文学批评,写得意兴飞扬。近年可以与此仿佛的,只有普克纳的《文字的力量》。译者功夫同样值得赞美。
《杰克之书:他们口中的凯鲁亚克》
本书作者访谈了几乎所有与凯鲁亚克有关联的人物,写出了一个罗生门式的杰克,迄今是研究凯鲁亚克的必备文献。它包含四重传记,凯鲁亚克传,《在路上》传,垮掉的一代传,还有半部作者的自传。今年是杰克.凯鲁亚克诞辰一百周年,如果青春是一场必定要发的烧,《在路上》就永远有一群体温37度二的读者。
《王座上的幽灵:亚历山大之死与马其顿帝国的分裂》
君王身后事,将士生前名。32岁的亚历山大大帝去世后,留下3000万平方英里横跨三大洲的领土。六位马其顿将军兵戈相见,六位阿吉德王室成员角逐王位。亚历山大的尸体安置在黄金棺椁中,后来又被抬上64匹骡子拉着的华丽灵车,成为一笔重要的政治象征资产。在战象、银盾兵、攻城塔、18英尺长的萨里沙长矛之外,是一场有声有色的宣传战。亚历山大大帝原来的书记官欧迈尼斯在乱世中成为“王室首席保卫者”,他铸造了一个黄金宝座,支起一座华丽营帐,在宝座上供奉亚历山大的王冠、权杖与铠甲。每逢黎明之时,将领们在王座前焚香礼拜,就仿佛亚历山大大帝并未故去,依然掌控着自己的领土。“王座上的幽灵”抓住了人们的想象力,欧迈尼斯伪造的书信也一度激发起高昂的士气。但最终银盾兵们还是倒戈,欧迈尼斯被送交敌方并处死。大帝的遗腹子亚历山大四世被秘密杀害藏于“王公之墓”,大帝本人的遗体最终被托勒密王朝供奉于亚历山大里亚的“帝陵”,随着阿吉德王室的覆灭,一个新的政治秩序——以长期小规模冲突为特征的多极世界——开始出现。
这一段历史,由于史料残缺和相互抵牾,素有不同的推测。本书作者詹姆斯·罗姆对亚历山大之死、维尔吉纳大墓、长短年表等争议性问题给出了自己的阐释。在不同的史料中,欧迈尼斯忽而是一位智珠在握、忠勇无敌的英雄,忽而是一位诡计多端、不得人心的机会主义者,罗姆使我们重回古代作家的判断。本书集中写第一次和第二次继业者战争,在大洲、人物和战役之间不断切换,跌宕起伏的程度毫不逊色于《魔戒》或《冰与火之歌》。
《重返昨日世界:从塞缪尔·约翰逊到亚当·斯密,一群塑造时代的人》
众所周知,当一个聪明的作者拥有一大堆散金碎玉时,他最好找到一个串连线索,再找一个盛放的盒子。在本书中,这个盒子叫做“俱乐部”。这个俱乐部的成员包括政治哲学家埃德蒙·柏克、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美术家约书亚·雷诺兹、剧作家理查德·谢里丹、作家奥利弗·哥尔德斯密斯、演员大卫·加里克,而作为灵魂人物的则是“18世纪最伟大的伦敦人”塞缪尔·约翰逊博士、还有他的追随者詹姆斯·鲍斯威尔,后者写了第一部《约翰逊传》。本书也可以视为从鲍斯威尔的记录中剪裁出来、增添材料、转换视角、重新组织的一部群体传记。从1764年到1784年,这群后来深刻影响了英国社会的杰出人物,每周一次相约在伦敦杰拉德街的土耳其人头酒馆,畅饮聚食,高谈阔论。描述这些人物的分分合合、起起伏伏,就是作者找到的珠线了。
作者并没有将视野局限在俱乐部,而是走向街头、议院、剧场,走向18世纪后半期的伦敦。如果说天才结伴而来,孵化天才的社交环境、文化环境和城市环境值得一写。重返昨日世界的“时光机”承载着大量图像,有些比较罕见,比如小说家萨克雷笔下的约翰逊和鲍斯威尔,霍加斯绘制的舞台上的加里克。本书能成为《纽约时报》年度十大好书,自有其过人之处。
《重读经典的伟大冒险:从荷马、柏拉图到尼采、波伏瓦》
48岁的作家大卫·丹比重返哥伦比亚大学校园,用一年的时间修读两门大课——文学人文和当代文明。几十部“伟大的书”可以对抗相对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技术中心主义和政治激进主义吗?本书并非通行的“经典导读”,更不赞同将经典当作意识形态之战的思想武器,作者倡导“回到纯粹的阅读”,充分体会观点的交锋,直面所有含混复杂之处。经典并不一定带来答案,但是经典最善于提出问题,人文精神正是蕴含在思索之中。作者不仅阅读这一批文学、哲学和政治学经典,也观察着老师和同学,参与并记录几乎算是激烈的课堂辩论。对于他自己而言,这的确是一场穿行于经典作品、重新认识自我的伟大冒险。需要指出的是,本书首版于1991年,在今日政治正确的总体氛围中,作者的“文化保守主义”更是一场冒险。
发表文章28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296人
马凌,书评人,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三联“行读图书奖”评委,中读《马凌·读书笔记训练营》主讲人,长期活跃于豆瓣网,戏称自己为“两脚书橱”。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