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照
2021-02-15·阅读时长7分钟
我们继续来读《论语》。我们读到了《论语·先进篇》的第二十五章,上面说的是:“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
子路在做大夫家臣的时候,叫子羔去掌管费,或者有时候念作壁,这个地方,这是个地名。孔子对这件事情不以为然,所以他就骂子路,说这是害了别人家的孩子。孔子了解时局,也很了解学生的个性与能力,他很在意什么样的学生去做什么样的事情。虽然马上就看出了子羔。
我们之前也提过,孔子对子羔他的评语是“才野鲁”,意味着他笨笨的,然后还没有学得好,所以并不适合去掌管像费或壁这么敏感复杂的地方。子路也很聪明。他明白老师的立场,他就自我辩白说,在费那个地方有老百姓需要被服务,有土地,有五谷需要被管理,你就可以在工作上面学习,难道一定要读书才叫做学习吗?意思说你不能因为子羔平常读书表现不好,你就觉得他笨笨的,做这个事情一定不能胜任。他可以在管理费这个工作上面去学习,老师你应该这样同意我,支持我。
子路像,子路性格勇猛,死后孔子非常伤心,此后不再吃肉酱。
但孔子呢,聪明的孔子一下就看穿了子路的用意,就直接点明了回答他,他就说:“就是因为这样,所以我就讨厌那种佞嘴会讲话的人”,指责子路强词夺理,明知道孔子的意思是子羔无法胜任这样的工作,你害了子羔,也害了费这个地方的人民。但是你讲话就偏偏要转移焦点,说管理费的人民、土地、粮食也是一种学习。
“佞”最糟的效果,就是要让道理讲不下去。孔子没有跟子路讨论什么叫做“为学”,或者是去担任一个管理的工作,去管理费能不能学。这不是重点。
所以,干脆孔子就不跟这样的一种佞嘴爱说话,爱转移焦点,用这种方式来说话的人继续说下去了。
《论语·先进篇》最后一章,这也是《论语》全书几乎是最长的一章。这一章开头的时候描述了这个场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而,则何以哉?”
这个场地是四个学生陪坐在老师的身边。孔子就说别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一点,就觉得我跟你们不一样,就觉得有代沟,我不了解你们。你们平常一天到晚就感慨说没人了解我,没有人能够知道我在想什么,没有人能够体会我的感受。这样吧,如果有人能够了解你们,能够信任你们,愿意重用你们,那你们要做些什么?
接着,“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第一个抢着回答的,看着几个人,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当然是子路。因为子路个性最急切,最冲动,几乎是不用想,就马上就脱口说出,如果有人要用我一个拥有千乘的这种中型的国家,偏偏地处在两个大国中间,外面有军队的威胁,里面人民吃不饱。我跟你讲,让我去治理只需要三年,三年之后我就可以让人民武勇,而且还能够让人民守规矩。
子路说完了,孔子就对子路微微一笑。
接下来孔子问,点名问,因为别人都不像子路这么冲动,老师一问完就回答。大家等着呢,所以接下来就要点名了。点名老师就会说“求,尔何如?”求就是冉有,冉有,你怎么样呢?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所以点了名之后,冉有说,一个国土有大概六七十里,或者是五六十里见方的小国,如果交给我治理,三年之后,我应该有能力让人民都可以吃得饱。不过就只是吃饱而已,这些礼乐的发展,这些教化,我没把握,得交给更有资格的君子来帮我掌管了。
四匹马拉一辆车称为“一乘”
冉有显然是循着子路的说法,但是他谦卑,刻意地用比子路降一级的规格来自我期许,所以子路说“千乘之国”,中型的国家,他就说“六七十、五六十”,我就只能够管个小国;同样三年,我就只能够让人民吃饱而已,至于说要发展文化,这个慢慢来,或者是我的耐力还不够。他这谦虚地讲,他的本事是让人民吃饱,但是他不足的地方是文化啦,这些更深度的发展。
接下来孔子就点名公西华,公西华的回答就更谦虚了。这一段对话是:“‘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公西华的回答是,我不敢说我做得到,只是如果有机会愿意用我,我觉得好好地学习。学什么呢?我喜欢学的是在宗庙的祭祀上面,或者在跟外国的盟会上,我愿意穿着正式的礼服来扮演相礼的角色。
用我们今天的语言来说的话,那就是我对于外交的工作是有兴趣的,尤其是对于这种正式的外交盟会。如果交给我,我一定在这上面好好地学习,把该学的都学好,该做的事情都做好。并不是说我有这个能力,而是我有这个倾向,有这种兴趣。所以三四个人当中三个人说了,就只剩下曾点。
孔子就问:“点,尔何如?”但是这一段回答的方法跟回答的内容又更不一样了。“鼓瑟希,铿尔,舍瑟而坐。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曾点之所以最后一个回答,因为他在一边弹瑟。所以老师点到他,他先慢慢停了弹瑟,得到弹旋共振,整个声音都结束了,他才站起来说。
可是一说,先说我想的我的答案跟其他三位说的都很不一样。这是他没有回答的另外一个原因,因为受到子路啪一个就抢答了,这个抢答的内容影响,所以冉有跟公西华都朝向着自己能够在治理国家上做什么事情来回答。
但是曾点他想的不是这个。孔子就鼓励他说,那有什么关系,本来我不就叫你们讲自己的愿望跟自己的期待吗?没有一定要跟前面三个人一样的。曾点就说了,他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他的愿望是在暮春天气暖和,穿上了勃勃的春服,还有五六个年轻人,六七个孩子到沂水边洗洗澡,然后到舞雩台上吹吹风,把身上的水给吹干了,在一边唱着歌,一边走回家。“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他一说完,孔子常叹一阵说,我喜欢曾皙的愿望。
出自朱自清的《中国歌谣》,一首北方歌谣,歌词是这一章非常绝妙的翻译。
这显示了四个学生个性的精彩问答结束了。但是这一段的记录还没完,“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其他三个人出去了,曾皙还留在老师的身边。于是曾皙忍不住问老师对其他三个人说的志愿有什么看法?孔子开始没回答,只是之前重复了之前对曾点说过的,“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他就说,也没什么,就是各个说着,每个人说自己的愿望跟期待,就这样。但是曾点还要再问,曾皙问说:“夫子何哂由也?”
本来孔子的意思是,这三个人的回答就是讲自己内在心里面真的想的。既然讲的是真诚的回答,这里面有什么高下之分,不需要去排名次。
可是曾点有特别的问题想问,曾点问“夫子何哂由也?”他好奇的是为什么子路讲文化,老师会微微一笑,而且是对着子路笑的。是因为子路讲得不好吗?还是老师要表达什么?
孔子就回答了:“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孔子就解释说,子路他的愿望是要治国,把国家治理好。可是把国家治理好最关键的一件事情,是礼,是要有礼,要依循礼。看他自己的说话,大剌剌地,没有礼让谦逊,所以我笑他,看看我能不能体醒他自己察觉到这件事。
曾点听老师说,子路的愿望是治国,就接着疑惑地问:“唯求则非邦也与?”他说,可是冉有所讲的就不是治国吗?孔子回答说:“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孔子的回答是,六七十里、五六十见方的土地,怎么不是国呢?再问“唯赤则非邦也与”,这里又问,那公西华所说的就不是治国。孔子回答:“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管理宗庙,又有国际间的盟会,这不是国是什么?
公西华谦虚地说要做个小相,若公西华只能做小相,那谁又有资格做大相呢?
看孔子对于弟子的成就,也都能够这样多元的包容跟欣赏。他非但没有怪曾点没出息,说你想了半天,就只是在想到春天的时候去享乐,反而赞许他的愿望,而且还有特别对曾点解释,所听到的其他三个人的志愿,也没有什么大小之别。只要依照自我的倾向,还有对于自我能力的认知,好好地去做,都同样的有价值。
这就是用《论语先进篇》为主,配合其它篇章,作为选读的内容,透过这样的阅读,我们应该可以清楚地显示一份价值,那就是与其把《论语》当作抽象的道理来吸收、来背诵,还不如借由《论语》,我们看到是非常特殊的春秋时代的状况。另外是我们看到的孔子这个精彩的人,看到他在面对时代变局的时候,他所提出来的种种的主张,以及这些主张后面还有一个赖以统合的基础的信念。
用这种方式,我们每次读《论语》都一定会带来兴奋、惊讶的感觉。怎么会有孔子这样的人呢?这么有个性,然后能够用这种眼光来看待人生,来看待世界,然后说出了这么多充满了刺激我们去思考的语言。
孔子这绝对是一个比我们强大,比我们有智慧的生命。我们得以感染他的强大跟智慧,不是要去照抄他的想法、他的言辞,而是用那样的一种智慧跟那样的一种方式,来对应我们自己的时代,来处理我们自己的现实问题。感谢您的收听,我们下次再会。
每周一三、四、五
一起重读千年经典
发表文章244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365人
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