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洛卡影像中的“新社会”批判

布洛卡影像中的“新社会”批判

作者:读书

2020-06-01·阅读时长14分钟

566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7072个字,产生1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许瀚艺

一九六九年,马科斯(Ferdinand Marcos)在竞选中获胜,成为菲律宾共和国首位连任的总统。在其第二个任期中,菲律宾长期以来积累的社会问题进一步恶化,面对社会动荡与潜在的颠覆行动,马科斯于一九七二年九月宣布在菲律宾实行军事管制,并承诺将菲律宾建设为一个 “新社会 ”(New Society)。具体来说,即通过军事管制和权力集中,最高效率、最大限度地调动菲律宾人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所有人的潜力,实现结束贫困、促进发展、社会平等和公正等目标。马科斯认为,要实现这些目标,需要将国家发展建立在 “开放 ”的基础上,接受来自西方(尤其是美国)的影响,“复制”西方的资本主义形式以及自由主义价值观。 

“新社会 ”运动之初,菲律宾社会状况趋于稳定,马尼拉作为菲律宾的橱窗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现代化进程,不少人甚至对 “新社会 ”抱有很大期望。然而,作为 “新社会 ”的典范,马尼拉在集中资源、拆东补西式的策略下逐渐发展的同时,也凸显出菲律宾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城市空间的扩张、价值观念的变迁对菲律宾的伦理秩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这一过程中,官方话语所宣称的诸种理念成为个体与家庭悲剧的根源,城市所吸纳的底层人口及其家庭成为菲律宾现代化进程的牺牲品。

一九七四年开始,菲律宾导演布洛卡(Lino Brocka)陆续执导了《亏缺》(Tinimbang Ka Ngunit Kulang , 1974)、《霓虹魔爪下的马尼拉》(Maynila, Sa Kukong Liwanag, 1975)以及《英香》(Insiang, 1976)。布洛卡的三部作品聚焦 “新社会 ”运动下的城市、城镇以及乡村普通人日常生活的困境,试图呈现和解释他所看到的 “新社会 ”运动。当马科斯将 “新社会 ”运动表述为社会形态的深刻变革,将城市发展描绘为现代化美景时,布洛卡的影像则在社会形态发展、伦理价值变迁以及城市扩张的缝隙之中看到菲律宾人所遭受的冲击。通过对特定时代下个体命运的建构,布洛卡在呈现普通人日常生活和伦理困境的同时,亦对 “新社会 ”进行了批判。

文章作者

读书

发表文章1317篇 获得1个推荐 粉丝20770人

人文精神 思想智慧

中读签约机构

收录专栏

读书(总第494期)

D U S H U

14373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