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吃一碗油鸡枞拌饭,是云南人特有的“炫富”方式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07-23·阅读时长11分钟

100人看过
今年的油鸡枞来啦!


清晨的云南深山,松针还挂着昨夜的雨露,白蚁巢边的泥土悄然隆起——这是鸡枞破土的信号。这场寻味之旅,不仅为了一口极致的鲜,更见证了鸡枞从破土到餐桌的完整旅程,触摸到云南人"取之自然,回馈自然"的生存智慧。当第一口鸡枞的鲜甜在舌尖炸开时,忽然懂得:真正的美味从来不是孤立的滋味,而是土地、雨露、白蚁与人类共同书写的生命故事。



作者:Sisi玺恩


"滇南有菌,其名曰枞。

非芝非蕈,与蚁同宫。

金盔破土,玉柄凌空。

一匙鲜绝,万钱难供。"


这是清代美食家袁枚所向往而未至的云南,却因听闻鸡枞美名而作《鸡枞赋》,晚清重臣张之洞更是洋洋洒洒写下了长达500余字的辞赋《鸡枞菌赋》,以表达他对这一美食的怀念与赞美。不羡瑶池宴,只恋此山枞。据说,茶马古道上,马帮汉子视其为"救命干粮",必带一罐油鸡枞……


从在菌市砍价大杀四方、再到跟着向导到深山采菌险遇野猪、火塘边吃炭烤菌子烫到跳脚,三年火腿煨汤沸,那鲜味直透苍穹……那一年在云南,我吃到了此生难忘的鸡枞。


凌晨4点,野生菌市场就挤满采菌人。头戴蓝布巾的彝族阿妈从背篓里掏出还沾着泥土的鸡枞,菌柄上的红土是哀牢山的"防伪标志"。竹筐里油亮的鸡枞,还沾着晨露的菌伞散发着松木清香,她一边小心的挑菌一边碎碎念:这是伞未开的"骨朵",菌褶雪白紧密的才新鲜……还不停叮嘱我"手撕才鲜“的画面仍至今难忘。


生长在蚂蚁窝上的鸡枞菌菌丝,呈白色丝状(上)正在被刨出的鸡枞菌(下)


跟着采菌人兼向导杨叔进山的经历更让我大开眼界,他教我辨认白蚁巢穴旁微微隆起的松针堆,轻轻拨开就能发现像害羞精灵般藏着的金黄鸡枞,“采菌要带根土,白蚁巢的酸性物质决定风味”,"采完要盖好松针,明年它还会长在这儿"的叮嘱里,藏着山里人对自然的深刻理解。


更让我震撼的是在阿婆的农家小院品尝的三道鸡枞美味: 火塘灰里烤出的鸡枞蘸盐吃时爆出的清甜汁水,油鸡枞拌米线时扑鼻而来的浓郁菌香,还有那碗只用火腿和清水煮出的琥珀色鸡枞汤,每一口都鲜得让人头皮发麻,至今回味无穷。


雨季刚过,山路泥泞的小寨,向导杨叔带我去他的姑姑杨阿婆家去蹭饭。


晨雾未散时采回的鸡枞还带着山气,菌褶里藏着夜露。木屋的火塘上吊着一口黑色的大铁锅,杨叔的表姐阿春正在帮忙熬鸡枞油。杨阿婆坐在小竹凳上,膝头摊开旧报纸,一朵朵鸡枞在粗粝的掌心里转着圈。指甲刮过菌柄底部,红褐色泥土簌簌落下,露出象牙白的菌肉。


鸡枞鲜嫩,不能用刀切,只能用手撕


第一味是鲜。刚撕开的野生鸡枞断面沁出透明汁液,手指一捻,竟扯出银丝来。大铁锅里的菜籽油正翻着细密金浪,菌丝滑入油锅的刹那,"滋啦"一声迸出山野的清气。那香气活得很,先是松针的凛冽,继而化作奶香的醇厚,最后留在鼻腔里的,竟是雨后竹林般的鲜甜。


第二味是酥。小火慢炸的鸡枞丝渐渐蜷曲,颜色由月白转为浅金。阿婆用长竹筷轻轻翻搅,油泡簇拥着的菌丝变得透明,能看清内里蛛网般的纤维。炸到八分干时捞起沥油,余温会让它们继续变脆。偷尝一根,齿尖破开酥壳的瞬间,浓缩的鲜味便轰然炸开,竟比新鲜时还要浓烈三分。


第三味是醇。粗陶罐底先铺上炸得焦香的干辣椒,热油泼上去时,辣味裹着鸡枞香直往人衣领里钻。待油温稍降,连油带菌倒入罐中,琥珀色的油脂渐渐浸透所有空隙。封坛前阿婆总要舀一小勺新油拌饭,米粒裹着金黄油珠,嚼到脆菌时耳膜都会跟着震颤,鲜得人天灵盖发麻。



三日后开坛,鸡枞已吸饱香辣。挑一筷盖在过桥米线上,滚汤一冲,油花里浮沉的菌丝重新舒展,仿佛又活了过来。那滋味教人想起松林里的晨雾,想起菌窝边湿润的泥土,想起阿婆采菌时哼的白族调子——所有山野的记忆,都在舌尖上醒来了。


不一会,表姐阿春将饭桌摆出来,一碗鸡枞火腿汤先上桌。汤色清亮,浮着几片暗红的陈年宣威火腿,鸡枞片薄如蝉翼,咬下去脆嫩中带着一丝韧劲,鲜味从舌尖窜到后脑勺,整个人像被雷劈中般愣住——原来“鲜掉眉毛”不是夸张。  


未开伞的骨朵鸡枞,用竹刀刮去根部泥土(忌铁器),手撕成条,汤底浮现细密的金色油珠,这是其富含氨基酸戊烯醇醛的标志。用这种汤煮米线,即便不放盐,鲜味也能在口腔持续回荡15分钟以上,堪称"舌尖上的满汉全席"。



接着是油鸡枞拌米线。阿婆把鸡枞洗净,手撕成细丝。滚烫的骨汤里先下米线,临出锅时才撒入鸡枞丝,热汤一浇,菌子的鲜香立刻飘满整条小巷。她往碗里添了勺自制的鸡枞油,金黄的油脂裹着炸得酥脆的菌丝。鸡枞丝炸得酥脆,裹着面条嗦进嘴,先是油脂的丰腴,接着菌子的鲜甜在齿间爆开,最后是辣椒的后劲逼出额头的薄汗。我吃得狼狈,嘴角沾了油也顾不上擦。  


最绝的是那道炭烤鸡枞。整朵菌子埋进火塘的灰烬里,十分钟后扒出来,拍掉草灰掰开,菌肉竟渗出蜜色的汁水。什么调料都不用,就着滚烫的菌汁吸一口,甜得像山泉,又带着烟熏的野气。老杨说,这是山里孩子最馋的零食。  


临走时,阿婆塞给我一大玻璃瓶油鸡枞:“放阴凉处,能吃到过年。”后来在无数个加班的深夜,我靠这瓶鸡枞拌泡面续命。每开盖一次,云南的雨季就随着菌香复活——松针上的雨滴、火塘的噼啪声、阿婆卷着傣调的笑骂。  


鸡枞旁的蚂蚁窝


清晨,站在山坡上远眺,薄雾如纱,缠绕着苍翠的松林。湿润的泥土气息里,藏着一种山林的馈赠——鸡枞。  


杨叔说,鸡枞的成长,是一场大自然的精密合作。它们只生长在白蚁巢穴附近,白蚁的菌圃为鸡枞提供养分,而鸡枞的菌丝又帮助白蚁分解木质素。这种奇妙的共生关系,让鸡枞带着独特的鲜甜,肉质肥厚,菌香浓郁,是山野间最奢侈的美味。  


就像杨叔说的:“鸡枞这东西啊,吃的不是味道,是山魂。”


采菌子,需要好技术更需要好运气。


仿佛又回想起,天还没亮透,跟着杨叔进山的那一刻。他穿着胶鞋,腰间别着柴刀,走路时踩断枯枝的声音惊飞了树冠里的灰头鸫。登山鞋陷进腐殖土里。雨后的山林蒸腾着草木气息,松针混着冷杉的清香往鼻子里钻。突然,我被什么绊了一下——是半截露出地面的树根,裹着厚厚的白色菌丝。那是我见过最完美的鸡枞。菌盖还未完全展开,边缘保持着优雅的内卷弧度,沾着露珠的伞面上有放射状的暗纹。老杨跪下来轻轻扒开周围的松针,更多鸡枞如同沉睡的婴儿般簇拥在一起……


这趟旅程让我明白,鸡枞的珍贵不仅在于它的美味,更在于它承载的山林智慧——与白蚁的共生关系造就了独特风味,手撕忌铁器的传统保留了最佳口感,而采菌人"留菌种"的规矩则体现了对自然的敬畏。当我拍下鸡枞破土而出的瞬间,录下油锅里菌丝舒展的滋滋声时,忽然领悟到:在云南,吃菌不是消费,而是与山林的对话。每一口鲜味背后,都有白蚁、松树、雨水和人的千年契约。最打动人心的美食故事,不在精致的摆盘里,而在这些与土地相连的真实滋味中,对自然馈赠的深刻感恩。


油鸡枞,云南人保存鸡枞鲜香的秘密。


在云南,最地道的鸡枞吃法讲究"鲜、简、纯",用最朴素的烹饪方式激发鸡枞的本味。海拔2500米以上的雪顶鸡枞,菌肉紧实如梨。切片冰镇,蘸野生蜂蜜或酸蚂蚁汁(傣族秘方),冰凉脆甜中还带着松针清香,是山民最奢侈的吃法;或用云南特有的"鬼火青椒"(皮薄辣度爆表),柴火灶大铁锅爆香蒜片,先下青椒煸出虎皮纹,再投入鸡枞片猛火快炒,出锅前淋几滴包谷酒,辣味把鸡枞的鲜甜放大十倍,堪称"米饭杀手"。


老酱烩鸡枞更是一绝,用昭通酱园三年陈的黄豆酱,加少许红糖化开,与鸡枞小火慢烩。酱香层层渗透进菌丝,咸甜交织,冷吃更妙。过去马帮远行必带此物,能保存半月不坏。这些做法在昆明周边已少见,要到楚雄、临沧的寨子里,才能吃到真正古法的味道。


当地老人说:"鸡枞有灵性,你敷衍它,它就给你普通味道;你敬它,它就还你山魂的味道。"


熬制油鸡枞,需要慢工出细活儿。


当地人最爱的保存方式,一是直接焯水冷冻(但味道会渐渐失鲜),二是把鸡枞做成“油浸鸡枞“,封存山野的香气。做油鸡枞,还要讲究鸡枞的种类,人工的黑皮鸡枞,大黄鸡枞和谷堆鸡枞都不行,油炸后香气不够,且口感偏硬。


新鲜鸡枞手撕成条,低温慢炸至金黄,再倒入菜籽油,加入干辣椒、花椒、蒜片,封坛存放,往往3-3.5斤新鲜鸡枞才能出1斤油鸡枞,非常珍贵。油润的鸡枞丝酥脆鲜香,拌面、炒饭、蘸馒头,只要一小勺,整道菜立刻熠熠生辉。有了它,简直就是上班族和做饭手残党的福音。


油鸡枞拌面,简单的味美。


油鸡枞炒鸡蛋让你秒变美味大厨。热锅冷油,打散的土鸡蛋滑入锅中,快熟时加入少量油鸡枞,简单翻炒,菌子的鲜甜和蛋香交融,口感嫩滑中带着微微的脆,配一碗白米饭,就是最满足的一餐。 再来个五分钟的极致享受,油鸡枞拌面——将煮好的碱水面,拌上一勺油浸鸡枞,再淋点生抽、撒点葱花,鸡枞的油脂裹着面条,鲜香浓郁,每一口都带着山野的灵气,简单却让人上瘾。  


现在,三联生活市集以传统手艺炼成的油鸡枞,为食客们捎来山野的馈赠。


三联生活市集限定版

云南传统油鸡枞

季节限定,鲜掉眉毛

滇菜大师亲制 素食友好

预售8月8日开始发货


细节不够,香气就会不足。根据鸡枞的脾性,董大厨特意挑选楚雄出产的鸡枞来作为原料,这种鸡枞的鲜嫩度和含水量适中,更适合用来制作油鸡枞。


精选雨季破土而出的鲜嫩鸡枞,手工撕成细丝,以文火慢炸,佐以本地菜籽油与花椒、辣椒的馥郁,每一瓶油鸡枞都封存了云南的烟火气。金黄透亮的菌丝浸润在琥珀色的油中,入口脆嫩鲜甜,随后是椒香与菌鲜的层层交叠,拌面、佐粥、炒菜时挑一筷,瞬间点亮味蕾。



董大厨曾说,自己小时候吃开水泡饭,只要夹一两筷头油鸡枞拌进饭里,白米饭马上变得有滋有味。油鸡枞正是这种日常生活中的妙物,能点化一切家常餐食,给味觉带来一丝小奇迹。


三联生活市集坚持古法制作,无添加的诚意让自然本味得以延续。油鸡枞不仅是下饭神器,更是一份能带走的“山林风物诗”——无论身处何方,开盖刹那,松涛雨露仿佛扑面而来。


三联生活市集限定版

云南传统油鸡枞

季节限定,鲜掉眉毛

滇菜大师亲制 素食友好

预售8月8日开始发货


如今物流发达,只需三五天即可在餐桌上品尝到这种来自山林间的精灵之味,美好而纯粹,错过一季要等一年。一定要尝尝这云雾滋养的鸡枞,无论是火锅、炒菜,还是简单的一碗拌面,它都能让你感受到,最原始、最鲜美的山林之味。  


除此之外,我们还为大家准备了


贵州糟辣椒

黔菜大师监制

老坛自然发酵100天

今年最后一批,爱吃多囤!



七窨茉莉银针

政和高山银针x茉莉夏花 

2025夏花季  七度窨制

新品预售8月中下旬发货


晋北古建研学团

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艺术之旅

从北魏的平城以及辽金的西京

到辽金的边塞重镇

再到大唐的皇家道场五台圣地

见证晋北地区在历史上的多次华丽转身。

09.02-09.07开团



📢号外

我们有美食群啦!

在群里,我们将与钻巷子找老灶头,蹲产地尝时令鲜的@美食小团团一起,将江南的青团塞进行囊,川渝的椒香揣进竹篓,西域的瓜果停不住口。


每个季节,我们会将闯荡江湖带回的私藏风味,分享给大家:云南菌子、潮汕鱼饭、关中油泼辣子...舌尖上的山河,咱们边唠边尝!


👇🏻更多美味,进群共赏👇🏻

—三联生活市集的广告—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发表文章524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6135人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中读签约机构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