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读推荐
2020-05-28·阅读时长7分钟
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曾将文化看作是“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他们所习得的行为模式、态度和物质的总和”。拥有同一种文化属性的人们,都会折射出属于他们的独特文化镜像。
对于日本而言,最为广泛传播的大概是“小巧精致手作物的背后对物事固执、追求素简的美学理念、诗歌的风雅、插花的情趣……”这样一些印记。日本人的生活方式以及独特的性格模式是其文化属性的表征,如果我们把它们串联起来,看一看这些符号如何从日本的社会土壤中生根,同时又反作用于日本生活、艺术的方方面面,又会有怎样的图景?
日本人不露骨的情感表达,语言表达中被磨平的棱角,温和态度里的疏离感让人印象尤为深刻,“讨好型人格”似乎在日本职场里十分常见,在著名日本思想史学者孙歌老师看来,日本人努力维护好自己所在小圈子的特定氛围,正是体现了“读空气”式的人际关系处理模式。
“读空气”的背后则体现了一种权力结构——日本人不喜欢独往独来,而一旦进入了某一些固定的圈子,在一般的情况下不会轻易离开。“气体式”的天皇制无处不在地体现于日本社会的方法面面,例如“前辈文化”就可以归结为这种密不透风的纵向社会结构。上溯至神代万世一系的天皇制的存在,这使得茶道艺术中也体现着严密的礼法,相比中国茶道,日本茶道事无巨细的规则让人不免感叹,而在北京大学日语系的滕军老师看来,日本的茶道、花道正是这束缚着的俗世之外文人雅士创造出的小天地。
礼法的建立和日本神道教的传统有很大关联,使得日本人对万物都抱有敬畏之心,连扔掉旧手机时都用“手机冢”妥当地安排。“万物有灵”的思想又使得日本人敏锐而小心地观察四季的变化和周遭的每一点变化,这令日本人产生了暧昧的性格、深度鞠躬的礼仪、婉转的语言表达模式。
而内敛的性情,住宅格局的紧凑,无处不在的小巧玲珑也让一位韩国的学者用“缩”来归纳日本人的民族性。这种含蓄在文学形式俳句中也体现出来。旅日作家李长声老师认为省略本身不是美,而是一种表现方法,省略的结果才是美。与中国诗词的言外有韵不同,只十七字的俳句让人们用尽想象力去填充。甚至在古早的《源氏物语绘卷》里,眼睛只画一条线,鼻子只画一个勾,可以窥得日本极简风的鼻祖。
当然这种极简主义则能在禅宗中“本来无一物”的思想寻得源头,日本的生活哲学中处处融通着禅意,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的张文良教授解释了其中原因,“禅”在日本变得更加日常化和生活化。它不再是专业宗教人士的特权,而是普罗大众都能体验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精神境界。这种自然、洒脱、无滞、无碍、幽玄、脱俗、静寂的精神境界,进入生活中,从而由发散表现在茶道、华道、香道、精进料理等程式化的各种活动。
我们不难发现,日本文化似乎是个细密编织的网络,每一种符号之间,都能找到彼此在文化层面的深度关联。精品课《透视日本》里,老师们所带来的十一种透视日本的维度,并不是割裂而独立的。很多听众似乎也发现了其中奥秘,我们也整理了中读用户在学习课程中的所思所感,集结成为这一期读感周刊,一起来看一看他们眼中的日本。
(以下是中读君在中读精品课“透视日本”的读感区搜集到的一些优秀读感。)
敏感体察周围的日本人
@如镜(1487682)
在这一节,孙歌老师讲到日本人很善于“读空气”。我的理解这其实也是前面讲到的“物之哀”与“幽玄”的延伸。日本人对自然与周边的环境尚且有着细致入微的观察,对瞬间的美感有极高的敏感度和体会能力,并且是那样的重视真诚,他们对于周边的人际关系自然也会细心观察、体贴入微的,也会更加注重他人的感受。当然,由于人性的复杂,不同类型的人对于“读空气”会有不同的使用方法,也会有着不同的结果。但是,就整体而言,就像日本人喜欢围棋一样,他们更有大局观,更加注重整体的利益。
物哀之美:广泛存在于日本的悲剧美学
@189*****925
俳句属于世俗文化,大众文化。
悲剧美学于日本的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中广泛存在,可能和日本不可控的天灾造成的痛苦的不可控如影随行有关,枯山寂水,老树昏鸦,建筑留缺是因为完成即是损毁的开始,樱花之美如光影般短暂,胭脂富士山有多美,火山爆发的阴影便如影随行,物美是“物哀之美,转头即忘的残酷才能克服依恋不得的软弱,片刻之美深种灵魂才是“物哀”残酷带来的温亮和勇气。
@ZHANss
礼节(真,行,草)规定严格,心怀敬意的跪坐。包括茶室,花瓶,茶碗,茶勺等也都分级;点茶也有9个级别。无声礼的最高境界就是无言,静谧,3厘米的门缝和啪地一声太经典了……第三晚酱汤一定要婉拒!真的就是日本社会运作模式的演练场
“牡蛎”型的文化特质
@孤灯相映
日本就像是牡蛎一样吸收着外来文化,电影,文化等等然后经过岁月沉淀,变成珍珠。
干净物像中的神灵
@舒影
徐老师86高龄啦!真是个可爱的老太太。老师开篇说日语是阿尔泰语系,听到后面才明白,应该指的是读音和语法,只是字形借用了汉字,应该是这个意思吧!另外,日本人喜欢干净和安静的物象,认为其中有神。他们民族心灵的故乡是伊势神宫。
一衣带水,很近也很远
@忻猫猫
“离得最近,也离得最远”这话说的太好了,不仅可以用来形容中日关系,也是一句有哲理的话,可以用在很多地方。日本的魅力在于他是亚洲国家里,把东西方文明融合得最好的国家。
PS,孙歌老师的声音有一种,让人不由自主安静下来的魔力。
“大酱缸里熏陶出和文化”
@137*****645
蕉风的“轻”,倒像是老子说的“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这几节,对于不了解俳句的我来说,信息量不少:诗言志,歌抒情,俳句咏景,描述瞬间的感触;和歌之雅与俳句之俗;松尾芭蕉的文学地位却源于日本战败后的对民族意识的强调。李长声老师“大酱缸里熏陶出和文化”的比喻也颇为有趣儿。
@曉婉
这位老师的言语表达,声音就像溪水一样静静的流淌在耳朵里,慢慢的就被带入到了日本茶道的世界了。对于日本的茶道,他们对万物皆有灵性,万物皆要敬畏的礼法和礼数在我看来有一种禁忌之美,不该做的事不能做,不该有的思想不能有,在行事之中能与时空,与神对话,并且能够把修身养性的茶事贯穿到生活的各个方面。真是极好的。
▲描绘明治维新时期东京街景的浮世绘
行走中找寻日本印象
@糖糖
小时候看日本人气电视剧东京爱情故事,动画片犬夜叉,圣斗士,忍者神龟长大的,但是对日本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这些别人引入的知识中,即使后来又学习了日语,并听老师说了很多关于日本人的匠人精神等,都是很肤浅的理解,直到去了日本,那小时候电视上的街道扑面而来,那种寂静无声的感觉,那种空远的距离感,还有日本人的友好单纯的笑容,一下子让我想起小时候的感觉,每年都去日本,日本人的生活方式,思想理念和中国人太不一样了,最有感触的是,中国女性太强势,包括我自己也是女性,身边的亲人,周围的朋友,都是在家里控制欲强的女性,而我却身在其中不自知,去了日本后,发现别人说的日本女性悲惨无社会地位等,其实也是日本人很温柔的一面,日本人说话很小,不像我们,好像大声说话才是厉害,所有女性看起来都很女强人的感觉,相比之下,我还是更喜欢音色温柔,理解和包容对方的性格,可以说,旅行日本,颠覆了我很多的旧观念。
俳句之译犹如添油加醋
@蔷薇
汉俳是中日友好的产物,多用来歌颂友好,特色应该体现在“和风”上。把俳句翻译成汉俳,非添枝加叶不可。添枝加叶或许能成为茂盛的树,若是添油加醋,就可能油腻或者酸溜溜。周作人一向主张俳句不可译,良有以也,但是从文化交流来说,也不妨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古朴禅院里的参悟
@闲行与吟
最近在看日剧《朝五晚九》,男主角是个和尚,他所在的寺庙就十分古朴、典雅,不知道他所在的那种寺庙算不算禅宗寺庙?寺庙给人带来的宁静感的确适合人们去参禅,就如同咖啡馆的氤氲的香气适合盯着电脑码字(可能这个比喻不太恰当)。总之,在寺庙那样的气氛下,的确给人提供了绝佳的参悟环境。
糅合五官感觉的想象力
@139*****328
对日本人发明词汇的能力和创意深深折服,读空气,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日本人本能的会把五官觉和周围世界受巧妙的杂糅到一起创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也符合孙歌老师对日本人敏感和捕捉瞬间转换能力的总结。
精致和式文具的复古印记
@舒影
本节介绍了平假名书道,举了两个例子。一是源氏物语长卷里的书法,用的是升色纸,书法有提顿,看起来很婉约秀气。一是三十六人歌集,用的纸更精致,撒金泼银,有的还有花草夹在其中,书法也和纸笺的装饰相得益彰。中国古代有薛涛笺,可能日本人是受了这个启发吧!现在日本文具店里的书写用纸和钢笔墨水仍然很精美,也是一脉相承的吧!
身临其境的讲解
@孙先笙
讲的非常好,细节之处令人惊叹。虽然我没去过日本,经过老师的讲解,大脑呈现出一个日本人在给我烹茶。精妙。
传统俳句的普及度令人感叹
@杨珏青
记得第一次接触日本的俳句还是通过日本动漫《名侦探柯南》,里面有一集《松江玉造连句大战14回合》就把一个案件通过俳句的形式暗藏玄机。当时就感觉到这种日本传统文化在当今依旧有很高的普及程度,还能在流行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叫人感叹。
自然是日本人的神明
@杨珏青
正如李老师所说,日本人细腻丰富的情感或许与俳句的兴盛紧密相关。感觉俳句中的寄语有点像中国人作诗词文章时所用的典故,日本人用寄语来指明季节,中国人处处用典来关照历史。自然是日本人的神明,历史是中国人的宗教。
令人向往的日式禅院
@马红
楼阁、池树、枯山水,幽玄、静谧、隐低回。日式的精致寺院,充分展现日本人的追求和气质,和禅宗思想高度契合,令人向往。
“生活处处是禅”
@香风细雨
禅宗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体现在方方面面,从庭院到吃饭喝茶。处处有中国古代文化的痕迹,又处处体现了日本文化的特点。
在中读 App 的读感区,华丽精美的文字不是必须,波澜壮阔的经历不是必须,只要你真情流露,坦诚倾诉,无论多么朴实无华,都将是一期一会的【读感周刊】的不二选择。
点击下图,浏览本专栏目录页
发表文章927篇 获得6个推荐 粉丝4231人
精选内容推荐,分享最新的热门好知识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