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艾江涛
2020-05-13·阅读时长11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5819个字,产生15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1964年5月,中国登山队科学考察队工作者施雅风(中)等跨过危险的冰桥,到希夏邦马峰的冰塔区进行考察(新华社 供图)
众山之王
打开地图,从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地区海拔8125米的南迦帕尔巴特峰开始,到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海拔7782米的南迦巴特峰,沿着几个国家的国境线画一条弧线,便是绵延2400多公里的喜马拉雅山脉。世界上海拔超过8000米的14座山峰均孕育于此,其中最为高大的一座便是珠穆朗玛峰。
这是不折不扣的巨峰之乡,仅在珠峰周围20公里范围内,便分布着40多座7000米以上的高峰,其中4座在8000米以上。距珠峰约80公里的遮古拉山口,一般认为是从北面观看珠峰群峰的最佳位置。在2005年中国科学家组织的“珠穆朗玛峰地区对全球变化的响应”综合科考中,队员刘勇勤在日记中为我们记录了眼前的景象:“车转到山垭口,一片雪山展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都不自觉地惊呼,马卡鲁峰、洛子峰、珠穆朗玛峰、卓奥友峰从东向西如仙女般排列着,雪白而婀娜地耸立在瓦蓝瓦蓝的天际。”
人们对珠峰的向往,首先来自它无与伦比的高度。长期以来,珠峰一直是喜马拉雅群峰中那座被标为“第15号峰”的山峰。直到1852年的一天,在英属殖民地印度,测量局一位名叫拉德哈纳士·锡克达的测量员,带着自己三年汇总结算的结果,冲进局长办公室报告“第15号峰”的海拔为8839.8米,为地球最高点时,珠峰才在群峰之中脱颖而出,真正进入世界探险者的眼里。
1909年,由美国探险家罗伯特·皮尔里率领的探险队到达北极
“一旦珠峰被确认为地球的最高点,那人们决定登上它就只是时间问题。美国探险家罗伯特·皮尔里于1909年到达北极、罗尔德·阿蒙森率领挪威探险队于1911年抵达南极之后,被称为‘第三极’的珠峰便成为陆地探险领域中人们最苛求的目标。”登山家乔恩·克拉考尔在他那本广为人知的著作《进入空气稀薄地带》中这样写道。
对研究地质构造的学者来说,如何解释在青藏高原南缘涌现如此众多的巨峰,同样是一个令人着迷的问题。电影《攀登者》中,吴京饰演的方五洲给学生上课时,拿出一块鹦鹉螺的化石,告诉学生这块化石是登山队员在1960年登顶时发现的。虽然这一情节属于虚构,但现实中,确实是来自珠峰地区的古生物化石,引起了人们对这一问题最初的关注。
1964年,中国科学家施雅风、刘东生在希夏邦马峰北坡海拔5700~5900米处发现高山栎化石,这比当时所知的高山栎生长地带海拔2500米高出3000米,因而推测自上新世(距今约530万年)以来产高山栎化石的希夏邦马峰北坡至少上升3000米。这也是中国学者对喜马拉雅山脉隆升问题所发表的最早与最重要的观点。随后,在珠峰附近越来越多的古代动植物化石被发现,证明至少在4亿年前,这里仍处在一片深海之中。
在美国历史频道拍摄的系列纪录片《地球的起源》关于珠穆朗玛峰的剧集中,牛津大学地质学家迈克·赛尔(Mike Searle)像侦探一样,带领人们了解喜马拉雅山脉崛起的秘密。喜马拉雅山脉崛起的大致图景可以描述为:距今约8000万年前,印度板块脱离位于南方的冈瓦纳超级大陆,在接下来的3000万年间,向北漂移6400公里,在约5000万年前,撞向亚洲板块。板块撞击的巨大力量,使交接处的岩石形成巨大褶皱,并在断裂之后沿着断面产生位移,整个喜马拉雅山区都可以看到这种岩石因挤压折叠成形的地质结构。造山运动的第二步,是一个叫“河道径流”的过程。印度板块岩层被推至地表深处,融化为密度较低的花岗岩后,再次被挤出地壳,构成山脉主体。
作为世界最年轻的山脉,喜马拉雅的造山运动仍在继续,印度板块仍在向北方不停移动,冲向亚洲大陆下方,珠峰仍在不断升高。经过复杂的计算,考虑到珠峰每年近2.8厘米的侵蚀速度,科学家得出结论,珠峰每年仍以6毫米的速度上升。
发表文章131篇 获得13个推荐 粉丝684人
《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