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读书
2020-04-30·阅读时长3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944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廉萍
赵珩《彀外谭屑》中收赵守俨《幻园琐忆》一文,其中有一段:
由于生长在乱离之中,从小我就感到任何事物都是靠不住的,对于这座小园, 因为爱之过深,就产生了一种“怕”——深恐什么时候会失去它,与它永别。我所碰到的许多事都往往勾起了这种联想,可是这种思想活动,当时不敢也不愿向任何人提起。记得我在书房里读过一首长篇纪事诗( 似乎是南北朝无名氏作品,原诗始终没有再查到过),作者是一位妇女( 或模拟一位妇女),在战乱造成的颠沛流离中,追忆当年恬静美好的家庭生活,其中有这样两句:
溶溶日影上阑干,花落庭前鸟声碎。
它引起我许多的联想与深刻的共鸣。我把诗中的环境完全想象成我父亲书房中暮春之际的景象,我想有一天我会不会和此诗的作者一样,以同样凄楚的心情来追忆小园中这段恬静的生活呢?想到这里,我几乎无法克制内心强烈的伤感,这种伤感直至今天还常常再现。
赵守俨先生是著名学者、出版前辈, 文章以学术著作为主,平实严谨。赵珩也说这篇“从内容到文风都与他平时的文章迥异,但却是他内心深处有感而发的纯情之作”。宝玉听完黛玉葬花后,不觉恸倒山坡之上,曾在大观园悲叹“斯处斯园斯花斯柳,又不知当属谁姓”;“幻园”新主人扬之水也曾在日记中写下:“此所在非是不易之居,焉知何时即将易主。”可见有情之人,古往今来,感慨如一。
戚戚之余,不免对作者“始终没有再查到过”的原诗好奇,“溶溶”两句,也实在不太像六朝风味。好在如今网络发达,一下就查到。原来是明初作品,只是“溶溶日影”,应当写作“融融日影”。全诗太长,开头几句是“邮亭咫尺堪投宿,手握亲姑憩茅屋。抱薪就地旋铺摊,支颐相向吞声哭”,接下去写千辛万苦、今昔对比,不全抄了。
刻印于嘉靖年间的杨慎《皇明诗抄》(五卷本),卷四已经收录此诗,题目《题邮亭壁歌》,作者标“宋氏”,应该就是根据诗中所说“今朝玉堂宋学士,亦与妾家同一谱”。宋学士即宋濂。《万历云南通志》卷十一载:“宋氏,金华人,其夫任阆州守,洪武中以诬卒于狱,宋坐戍金齿,扶其姑来戍,节操凛然,有邮亭题壁诗。嘉靖十六年,御史阴汝登立祠以祀之;三十二年,御史黄中刻其诗碑于祠。”祠、碑今不存,据说诗有残拓。宋氏生平,应该也是根据诗意,撮要敷衍而成。总之,嘉靖年间, 此诗已经开始流传。此后,由明至清,胡文焕《胡氏粹编》、郦琥《彤管遗编》、钟惺《名媛诗归》、曹学佺《石仓历代诗选》、钱谦益《列朝诗集》等均有收录,作者亦都标“宋氏”,惟诗题小异。民国时还曾收入商务版初中《国文》课本。
乾嘉学者桂馥《札朴》卷十“滇游续笔”也记载了此诗始末,并评论说:“今读其诗,词意率直,音节悲凉,有古乐府之风。”我很怀疑大概就是这句“有古乐府之风”,误导了赵守俨的记忆,以为“似乎是南北朝无名氏作品”。赵氏沉潜经史,本不以诗为意,自然无妨。但他以为作者“或模拟一位妇女”的直觉,却很有道理。
诗的前半部分,铺叙宋氏的悲惨遭遇,后半部分忽然插入“同来一妇天台人, 情怀薄似秋空云。丧夫未经二十日,画眉重嫁盐商君”的情节对比,忽然大发“吁嗟风俗日颓败,废尽大义贪黄金”的迂阔议论,都不太像是妇人口吻。“路傍过者为酸心”,作者则一如中国古代文学同类作品(《兵车行》《连昌宫词》《秦妇吟》等)中的旁观者,也忍不住直接露面。
发表文章1317篇 获得3个推荐 粉丝20767人
人文精神 思想智慧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