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南希的耳朵

作者:读书

2020-04-30·阅读时长6分钟

515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088个字,产生3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张磊

当代法国哲学家、斯特拉斯堡大学教授让- 吕克·南希在二○○二年出版(原文是法文,英译本于二○ ○ 七年出版)的《倾听》一书虽不是西方学术界最早探讨同类话题的著作,却是十余年来极少直接以“倾听”为标题的重要著作之一。南希独特的“ 法”式文风也在其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其文本本身的循环性、汪洋恣肆的文笔、极具灵性与跳跃性的思维以及法文词汇的多义性,都使该书与音乐存在某种同构性,对读者的阅读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当然也更具启发性。在翻开书之前,作为该书封面的提香名画《维纳斯与风琴师》便颇为耐人寻味,也可以给细心的读者带来较为强烈的震撼与启发。事实上,在题为“尾声”的一节里,南希也对此画做了非常精彩的解读。那么,这幅画到底有何用意?对南希来说,他究竟要借此说明什么?结合南希本人的解读,私以为至少有三个层面值得我们思考。第一,从绘画艺术与声音艺术的关系来看,在“画”作里引入“演奏”“倾听”的母题,南希很明显是想强调“倾听”这一行为的普遍性。这一点也在南希的注解中得到了印证。换句话说,倾听并不必然以有真实的声响存在为前提,它针对的对象既可以是实际、真实的声响,也可以是想象中的声音,从而使赋予绘画/ 文学作品以“音乐性”成为可能。第二,从绘画中的两个主要人物的处理来看,我们会发现,演奏管风琴的男琴师并未将注意力全部集中在管风琴的琴键上,而是一边演奏一边转过头去,将目光转向了维纳斯,而且是维纳斯的腹部。在南希看来,这目光具有强烈的感官性。不过,这里绝非要“揭露”男琴师的“登徒子”本性,也不是要将男性对女性身体的凝视与男性霸权联系在一起。事实上,这里的凝视行为与声音的接收和回馈息息相关。男琴师念兹在兹的,其实是他演奏之乐器所产生的“回声”(echo)或“共振”(resonance)。与其说他在“凝视”维纳斯的腹部,不如说他真正在做的是“倾听”(或者借用傅修延的“聆察”一词)维纳斯腹部在接收乐声之后产生的回声/ 响、共振。更为有趣的是,转过去看着小天使的维纳斯也在侧耳倾听。而她在听的,事实上也是自己腹部所产生的那个回声/ 响、共振,那里似乎被外部的声音激发了某种神秘的东西。可以说,维纳斯的腹部成为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场域,将声音、倾听声音的多个耳朵联系在了一起。正如南希所说:“耳朵向肚腹敞开,或者说,耳朵甚至打开了腹部。”第三,作为画作的背景,远处公园的两排树木乍看起来有些格格不入,事实上却起到了非常奇妙的作用,那就是与画作左边的风( 琴)管连接在了一起,形成了一种类似将其“延长”的效果。南希认为,从观者的视角看来,这特别像是一个“巨大的共鸣/ 振箱”,乐音从近及远,从远及近,向四面扩散而去,勾连了室内与室外,使之成为一个浑融的、充盈着乐音的空间。

文章作者

读书

发表文章1317篇 获得1个推荐 粉丝20767人

人文精神 思想智慧

中读签约机构

收录专栏

读书

D U S H U

14008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3)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