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读书
2020-04-30·阅读时长12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6480个字,产生3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罗旻
相比宋代那些横绝一时的文坛巨星,周紫芝或许算不得太有名。但是在宋代文坛中,毕竟有他一席之地。《四库总目》说他的诗 “在南渡之初,则特为秀出,足以继眉山之后尘,伯仲于石湖剑南也 ”。南宋杨万里《刑部侍郎章公墓铭》,写章焘曾与周紫芝唱和,“至今言宣城诗人者,前有梅、谢,后有周、章”。章焘诗已亡佚,无从求证,但观周紫芝存世之作,此说并不算过分。钱锺书先生曾评价他的诗 “爽利不堆砌 ”,若有人认为他创作不行,“那么他的诗和词会使我们快意地失望 ”。他推崇梅尧臣、苏轼的诗风,其乐府诗效法 “两宋乐府第一人 ”张耒。他的词也清丽,上学晏欧,下法柳秦,靖康之难的阴影没有在他的词中留下过多痕迹。
然而《四库总目》在赞誉他的才华之前,毕竟先毫不客气地大书了一句:“集中谀颂秦桧父子者,连篇累牍,殆于日暮途远,倒行逆施。”古人讲文如其人,这一笔无疑有盖棺定论的味道。
一、日暮途远:周紫芝的后半生
周紫芝虽有文名,但大半生都只是一介寒士,至宋高宗绍兴十二年,才终于以廷对第三的名次考中进士,此时他六十一岁,正步入人生暮年。其后,绍兴十五年五月复设六部架阁官,周紫芝以迪功郎掌礼兵两部,绍兴十七年十二月以承奉郎为枢密院编修官,随后进右宣教郎,兼实录院编修官,至绍兴二十一年四月,出知兴国军。考其在京为官的品秩,迪功郎从九品,承奉郎从八品,枢密院编修官正八品,宣教郎正七品,都十分低微。
《三朝北盟会编》记载,建炎年间,周紫芝为贡士时,曾上书高宗,主张重用李纲,诛除奸佞,以救前弊,图自治,然后可望雪耻。此刻他对金人的态度还是 “虽驱天下之兵以胁之,不足以当其强,竭天下之财以饵之,不足以厌其欲,尽天下甘言以悦之,不足以回其意”。对主战派李纲,他提出 “愿陛下尽以国计倾心付之 ”,“倾心 ”二字,可见其迫切与真诚。虽然他这番上书主旨在 “自治 ”,并非全然锐意进取,但持论仍正。然而到了绍兴年间,随着和议的最终签订与政坛、文坛阿谀风气的盛行,这种论调不复存在,留下的,是在京十年间多次趋奉秦桧的诗篇。
周紫芝为秦桧所作诗篇,计有《时宰生日乐府四首》《时宰相生日乐府三首》《时宰生日诗三十绝》《时宰生日乐章七首》《时宰生日诗五首》;此外又有《秦观文生日诗三十韵》《秦少保生日诗三首》,是为秦桧之子秦熺作。且他为秦桧所作诸题都有序,以太公望、周公旦、召公奭、樊侯、仲山甫等先周名臣作比,以《诗经》中《大明》《甘棠》《淇奥》《缁衣》等嘉篇为类,极尽阿谀。他尚有《大宋中兴颂》,篇中 “天子曰都,是任良弼 ”等句,则是一体赞颂高宗与秦桧君臣之笔。
对高宗和秦桧的颂扬风气,始自宋金绍兴和议的签订,主和派取得了全面胜利,也主导了文坛的一时风向。政治屈辱和经济损失一目了然,但是漫长险恶的战事终于消弭,所带来的政局稳定、民生改善,一定程度上亦属事实。
如同那个时代的许多文人士大夫,周紫芝亲身体验过颠沛流离,战乱之苦。他曾经作《避兵遣怀六首》,发出过 “射敌无一矢,南渡几楼船 ”的讥刺,却也经历过 “掩面怜痴女,回头愧老妻 ”的仓皇,目击过 “舂陵四万户,今日几家存 ”的疮痍。他在《时宰生日乐府四首》序中所述 “朝廷修两国之好,结百年之盟,休兵息战,使各保其骨肉父子之亲,公之阴德,岁所全活不可以巨万计 ”,虽是奉承,但也反映出同时代的很多士人终于面对和平时的欣慰之情。在主战和主和的两极之间,绝大多数士人其实是矛盾而复杂的,他们希望收复故土还于旧都,却也震动于眼见的兵火连绵流离失所。和议带来的相对太平,无疑会令他们不能极度坚决地反对它。因此,如果不回头遥望北方的旧时山河,他们也能够将这半壁江山视作 “中兴 ”。更何况,将这种隐秘复杂的欣慰宣之于口,付诸文字,是绍兴年间把持朝政者的意愿。
发表文章1317篇 获得1个推荐 粉丝20767人
人文精神 思想智慧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