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读书
2020-04-29·阅读时长7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854个字,产生2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朱万章
“十里桐阴覆紫苔,先生闲试醉眠来。此生已谢功名念,清梦应无到古槐。”这是吴门画派“明四家 ”之一的唐寅(一四七○至一五二三)在其《桐荫清梦图》中的题诗。画中,在梧桐树荫下,一高士斜躺在交椅上,双手扶住椅把,半眯着双眼,怡然自得。此画虽然未署年款,但就题诗中“此生已谢功名念 ”句可知,这应当是唐寅经历科场受挫后心灰意懒,无意仕进之作。唐寅在二十九岁时参加在南京的应天乡试,中了第一名 “解元 ”(故唐寅又被称为 “唐解元 ”),次年拟赴京城参加会考,但因不慎卷入由江阴考生徐经引发的科场舞弊案,身陷囹圄,受尽凌辱,断了博取功名的康庄大道,此返回乡里,“弃经生业,乃托之丹青自娱 ”(唐寅《六如居士画谱 ·序》),过着 “清梦应无到古槐 ”的悠闲生活。因而在此画中,尽管唐寅并未说明画中人即是自己,但从诗意与画境看,确乎就是唐寅的自我写照。在唐寅四十岁时,与其同为 “明四家 ”的好友仇英为其画了一幅《唐六如小照》,并由另一好友陆治(一四九六至一五七六)补景设色。虽然此画流传情况不详,现在已无从知道其绘画造型,但从唐寅的题诗却可获悉其意境:“鱼羹稻衲好终身,弹指流年到四旬。善亦懒为何况恶,富非所望不忧贫。闲时一局金藤着,兴处三杯石冻春;自庆不才还自乐,半生无事太平人。”唐寅自署 “吴趋唐寅自述不惑之齿,并嘱十洲、包山二君为余写照补景,以纪时光耳 ”(胡积堂《笔啸轩书画录》卷上),“十洲 ”即仇英,“包山 ”即陆治。从题诗可知,唐寅所谓 “自述不惑之齿 ”,正是其半生落魄与视功名如浮云的写照。这与《桐荫清梦图》的自我塑造可谓异曲同工。
有趣的是,在一套传为唐寅所作的《山水人物册》中,有一件《浓阴坐床》,此画的人物造型与《桐荫清梦图》几乎一致,最大的不同在于衬景为古松、寿石,且《桐荫清梦图》为竖幅,而此画为横幅。画中并无唐寅题识,仅钤朱文圆印 “吴趋 ”和朱文方印 “伯虎 ”,但却有乾隆的题诗:“寄傲何人此昼眠,长林丰草性相便。翛然无事鼾然适,庄蝶不教到梦边。”钤朱文方印 “太上皇帝 ”、朱文长方印 “含辉”、朱文圆印 “乐天 ”和白文方印 “几暇临池 ”。在同一套册页中,至少尚有六件和唐寅自我形象相关的作品。其一为《梅径携卷》,绘一高士背向观者伫立于古梅树旁,四周为嶙峋的山石,乾隆有题诗曰:“香雪从中小立迟,背携残卷意何为?前身应是扬无咎,墨识精神一谱之。”诗中,唐寅的形象呼之欲出;其二为《山间骑犊》,古松下,一高士左手牵着缰绳,右手扬着竹竿骑着水牛行进于山野中,乾隆题诗曰:“长松之下野泾滨,牛背居然见若人。吴趋解元多识古 ,不知为宁抑为陈。”值得一提的是,此图与唐寅的《葑田行犊图》(上海博物馆藏)在人物造型、衬景及意境上均高度相近,唐寅自己题诗曰:“骑犊归来绕葑田,角端轻挂汉编年。无人解得悠悠意 ,行过松阴懒着鞭。”表现出归园田居,悠然自适的出世之意。乾隆也有题诗曰:“牵牛从未敢蹊田,南亩躬耕定有年。手捉漫疑包氏靷,心空哪忆祖生鞭。”是对唐寅画境的进一步阐释;其三为《寒鸦欲集》,绘一高士倚坐于山坡上,眺望远方。画中山峦起伏,寒林环绕,鸟雀飞翔,乾隆题诗曰:“何须绕树叹无枝,正是飞还鸟倦时。独倚寒林聊纵目,远山重叠夕阳迟。”诗中 “飞还鸟倦 ”也能找到唐寅的身影;其四为《倚观飞瀑》,绘一高士端坐于山崖围栏边,凝神观望飞流直下的瀑布,山间云烟缭绕,其后山峰壁立,一书童捧着书卷从后侧走来,乾隆题诗曰:“飞流无底上无天,护以云容缥缈间。伯虎偶然临墨沼,青莲重得对庐山。”诗中直接提及唐寅;其五为《秋芦寒月》,所绘为月光下的芦苇荡中,一叶轻舟停泊在汀渚边,一高士坐卧于舟中,或课读,或静心赏景,乾隆题诗曰:“水涉无妨且泊之,西风明月扶参差。最欣逸士诗中画,貌得郎中画里诗。”其“诗中画 ”和“画里诗 ”正是对唐寅此画的注脚;其六为《临溪眺览》,一高士站立于山间松石边,两山相对,中间泉流潺潺,乾隆题诗曰:“落落疏松临断霆,涛声直与泉声乱。却如叔夜宿华亭,夤缘传得广陵散。”这六幅画和《浓阴坐床》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以白描绘高士,人物的衣着均以淡墨绘就,线条流畅。高士均为长脸,头戴巾帽,髭髯飘逸。这些标志性形象与前述唐寅的《桐荫清梦图》如出一辙。很显然,这是唐寅在有意和无意间将自己融入画中。
发表文章1317篇 获得6个推荐 粉丝20767人
人文精神 思想智慧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