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彭锋
2020-04-29·阅读时长6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452个字,产生3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赵孟頫頫的《鹊华秋色图》是一幅以实景为题材的山水作品,这在中国山水画的历史上比较少见。对于那些以胸中丘壑为题材或者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画作,我们只能从审美上去评价优劣;对于这种以实景为题材的山水,我们还可以从认知上去判断对错。
《鹊华秋色图》中就有一处错误,而且最初是由乾隆皇帝发现的。
乾隆之所以能够发现这处错误,源于他的实地考察。乾隆喜欢书画,将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珍为秘宝 ”,而且经常观摩赏玩,“每一展览,辄神为向往 ”。戊辰(一七四八)二月,乾隆拜祭孔府和泰山后驻跸济南。或许是因为例行公事,或许是为了登高远眺,他登上济南城楼。乾隆在城楼上偶然往东北方向看到两座山峦,经过询问地方官员,得知一座为华不注山(简称 “华山 ”),一座为鹊山,于是想起藏在宫里的《鹊华秋色图》。为了印证画中景色,乾隆派人从宫中取来赵孟頫的原作。真景与画境两相证合,乾隆发现:“风景无殊,而一时目舒意惬,较之曩者卧游,奚啻倍蓰。”由此可见,尽管乾隆酷爱书画,但他也承认在画中卧游不如在景中真游,文人的胸中丘壑毕竟不如帝王的大好河山。
乾隆在沉醉于 “图与景会 ”“两相比拟 ”时,却在赵孟頫的题记中发现了错误。赵孟頫在题记中写到 “其东则鹊山也 ”,然而乾隆发现鹊山在华山之西,两座山的方向刚好记反了。对于赵孟頫题记中的这个错误,乾隆疑为 “一时笔误 ”。不过,乾隆对于这个发现颇为自得。他在已经满满当当的画面上见缝插针,先后题写诗文九处,其中四处强调东华西鹊。戊辰清明写了一处题记,清明后三日又写了另一处题记,其间还题了四处诗。己巳年(一七四九)腊月,又题了一首长诗、两处题记。在看到实景之前,尽管乾隆曾经多次欣赏该画,但没有在上面留下任何墨宝,在将该画选入石渠宝笈时,也没有作题记,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
“吴兴此卷,先已编入石渠宝笈,其时因未历二山胜概,不及一语识之。”看了实景之后,乾隆居然题了九处,而且时间跨度接近两年,原因之一或许就是他十分看重自己的发现。这种发现得益于天赐良机!借用乾隆自己的话来说,就是 “天假之缘,岂偶然哉”!这里的 “天假之缘 ”主要指的是让他有机会将画与景对照起来看,同时也不排除指的是赵孟頫的“一时笔误 ”给了他发现错误的机会。但是,赵孟頫真的画错了吗?根据乾隆的现场考察,赵孟頫并没有画错。在题记中,乾隆不仅写道实景与画境 “风景无殊 ”,也就是说二者的景象看上去没有什么不同,而且还特别指出 “树姿石态皆相符 ”。由此可见,无论在大的气象和小的细节方面,乾隆都没有发现赵孟頫的画有什么错误。事实上,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实景与画境之间不仅在大小尺寸上不同,而且还有三维空间与二维平面之间的区别。同一个对象,在三维空间里与在二维平面上给人的感觉非常不同。在二维平面上的对象,通常不会随着观察者的视角变化而变化,但是三维空间中的对象就不同了,视角变化会带来非常不同的视觉经验。据说英国画家康斯太勃尔每次画完风景之后,都会请人去他作画的现场看他画得像不像。他还主张绘画应该像在实验室里进行科学研究一样,要经得起检验。但是,我们今天要是将他的绘画与实际景观对照起来看,还是会觉得它们没有那么相似。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实际景观本身也在发生变化,今天看见的景观跟康斯太勃尔当时看见的景观有可能已经不同了。
发表文章0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人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