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20-04-29·阅读时长2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160个字,产生2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图 谢驭飞)
文/二公子
有种理论把人生每个现状都追溯到童年环境的影响。要是这个说法成立,我“嘴壮”不挑食先要感谢当年爸爸所在部队的伙房。我是随军家属,打小是跟着当兵的排着队唱着军歌去食堂打饭吃大锅菜长大的。部队家属改善生活的唯一方式就是几家人凑点面凑点肉包顿饺子,但来搭伙的南方兵普遍不理解北方人,一个饺子有什么好吃,怎么能从年三十吃到三伏天也不换个样?
上学后,冬天学校没有集中供暖,每个教室都烧蜂窝煤炉子。带饭的同学上午第二节课就把饭盒放到炉子上,快到中午的时候,满屋都是饭香。午休跟同学围坐在炉子旁,互相换菜搭伙吃特别开心。即使没带饭,也可以问每个同学讨几口混个半饱。那时候亲戚邻里之间,互相串门吃饭也是个常见的事情,放学到同学家里做作业,到了饭点儿喊你留下添双筷子就上桌了。对此,曾留居在中国的外国作家也都提到过。扶霞的《鱼翅与花椒》写过她在乡下挨家吃面条、饺子和猪耳朵。麦尔的《东北游记》里也提到他经常去三舅和三姨家里吃饭。《江城》里的何伟在山里徒步,路过农民家休息,人家先给他端了一碗白糖水出来。
发表文章6048篇 获得9个推荐 粉丝47967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