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离开全球化,穷苦国家如何崛起?

作者:邢海洋

2020-04-22·阅读时长14分钟

1444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7414个字,产生35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沙特阿美炼油厂(摄于1990年)


价格战来得不是时候

3月初,当沙特悍然发动石油价格战的时候,决策者或许没想到,石油价格如此惨烈地下跌并徘徊在低位。扣除通货膨胀的影响,20美元/桶的公开市场价格,11美元/桶对欧洲国家的大宗折扣价,早就低过了上世纪90年代的低价纪录,那可是全球化的前夜,物价还没有涨起来的时候,黄金也只有200余美元/盎司。

追寻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踪迹,石油的价格是一个颇有启示意义的切入点。上世纪8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之后产油国牢牢抓住了全球石油的供应权,可当油价由它们自定的时候,市场价格并没有一飞冲天,相反,石油进入了长达20年的下跌周期。原因也颇简单,油价一下子涨高了,这刺激了产油国的利益冲动,他们开始努力生产。要知道,仅仅十几年前,当石油的定价权还握在西方石油公司手上的时候,油价不过3美元/桶,转眼之间价格已经是那时候的七八倍,OPEC岂有不加紧开采的道理。利润丰厚,产油国之间的竞争加剧了,他们也舍得花大力气引进新技术。而高油价刺激了非产油国的勘探开采,渐渐地,随着非OPEC产油国原油产量的增长以及节能和替代能源的发展,OPEC对油价的控制能力不断下降,原油价格开始不断回落。1986年,油价急剧下跌到13美元/桶左右。更进一步,1997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又逢OPEC不适时宜地增产,布伦特原油价格出现了1998年12月的9.25美元/桶的极端低价。

历史总是在不经意间重复。新冠疫情与沙特价格战的叠加,今天的石油市场又进入了一场低价倾销的抢地盘大战中。如果能看到时隔一个月之后,即使OPEC+达成了日减千万桶产量的协议,原油价格仍毫无起色,始作俑者沙特还会这样做吗?

两年前升任储君之位的沙特王储穆罕默德·本·萨勒曼上任伊始就提出了令沙特摆脱石油依赖的产业升级远景。为积蓄产业开发的资金,沙特很快将自己最大的一笔资产,从不愿将秘密示人的阿美石油公司上市了。上市也是一波三折,本来想在海外上市,引入外资,可海外给的估值低,于是在本土上市。即便如此,油价刚开始暴跌,这个曾经的全球市值最大的企业还是跌破了发行价,意味着沙特的石油资产,那些埋藏在地下的资源已经“打折”了。沙特赖以转型的资本,随着石油资源的贬值变得不那么丰厚了,甚至,岂止是打了折扣,确切地说已经元气流失。


石油危机爆发后柏林加油站内排队等待加油的人群(摄于1973年)


海上的油轮装满了石油,中国和美国的战略储备罐中也满溢着石油,输油管道里流淌着石油,炼化厂开足了马力,所有的这些,对产油国还不是最可怕的。高盛发布了一份报告显示,疫情或将永远改变石油行业。高盛的判断是,全球航空业和通勤者对石油的需求或许永远无法回到疫情暴发前每日1600万桶的水平。面对如此巨量的需求流失,沙特和俄罗斯之间的价格战已经变得无关紧要了。

设若沙特当时有这样的预测能力,它应该不会发动这样“费力不讨好”的价格战。至少,四五十美元一桶的原油价格,虽然只是它的财政盈亏线的一半,但总比现在的1/4要强多了。据国际能源署(IEA)的报告,2019年沙特的石油日均收入为6.3亿美元,俄罗斯的石油日均收入达到6.7亿美元。两国的收入都比2016年增加了不少,正是在那年年底OPEC达成了减产协议。这也证明了减产的有效性,两个财政严重依赖石油出口的国家,通过减产实现了财政增收。

表面看,2016年年底通过达成减产协议,产油国看似控制了市场,财产与资源保护双丰收,它们却忽视了科技创新的颠覆性力量。油价的短暂提升刺激着科技创新的快速迭代,新能源企业在电动化的道路上加速奔跑。当油价比矿泉水价格还便宜的时候,还是高盛,预言低油价也阻挡不住电动车的普及,即使汽油价格跌至2美元/加仑,电动车总体拥有成本也能与传统内燃汽车竞争,预计未来10年全球电动车销量将从每年约200万辆增长至1500万辆。

文章作者

邢海洋

发表文章503篇 获得2个推荐 粉丝2967人

《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投资物语专栏,还关注地理环境变迁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全球化:进或退

疫情正在重塑世界

8507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35)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