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20-03-18·阅读时长2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458个字,产生9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黄敬敬
医用文书的优势便在于能准确、随时地去回顾一位患者的治疗全过程,无论是从入院到治愈,还是从入院到突然死亡或等待死亡。文字、数字、专业术语、告知单……这是对一个生命的记录与敬重。
前几日,一名年近八旬老人的家属签署了放弃治疗的文书,拒绝插管、胸外按压、鼻饲营养液,唯一支持着他生命的,便是不断加量的升压抗休克药物。
其实,对于肿瘤晚期伴转移的患者,我们都知道,他随时有可能离开。“等待他的死亡”是他家人做好的准备,亦是我们所有医护人员能给予他的最后一程陪伴。
他的老伴小他12岁,一次偶然间的聊天儿,我才知道他们属于重组家庭。她是山东姑娘,他则是杭州人,“文革”期间,他们同时从不同地方分配到东北的某林木场,在异乡,他们相识、相知、相爱。辗转回到杭州的那一年,他50岁,她38岁。
那一天的深夜,他由于癌痛,烦躁得厉害,止痛药、止痛针都无济于事,一次次地拒绝吸氧,拒绝输液。她站在床边,握着他的双手,不断地说着“你乖,要听话”,那一夜,她一宿没睡。每每我过去巡视,她都像紧紧地抓住救命稻草一样,不断地问我“能不能再加量止痛药”,我摇头,反复交代加量使用止痛针的副作用。她不断揉搓着老伴的手,没有眼泪,但靠近他耳旁的话语声音里,有了颤抖。“你要听医生护士的话,过年了,咱们回家买菜包饺子。”这是我有生以来听到的最美的一句情话。
发表文章6041篇 获得21个推荐 粉丝47966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