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勋伯格——拒绝标签的“革新者”

作者:爱乐

2020-03-12·阅读时长9分钟

1738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943个字,产生2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乐正禾

 


《珍珠·松香·夜莺·序列:西方音乐中的德奥》 乐正禾/著,东方出版社,2019年10月




勋伯格瓦解了什么?

在本书逐渐进入尾声时,我们发现一个必然的结果呼之欲出,这并不是本书追求的结论,却是历史的结论。当我们提到勋伯格,谈到自由无调性、十二音序列主义时,其实只是如实地将其展现出来。简而言之,那就是功能和声的解体、解体后无调性的表现形式,以及人们对其难以接受的态度。

功能和声面临解体是20世纪音乐最大的时代背景,当十二音作曲法产生的作品被大众指责“难听”“无法入耳”时,我们不得不回顾,所谓“好听”的时代是什么样子的?在音乐美学的自律、他律激烈论战的一百多年以前,音乐人争论的焦点曾经是音乐的本质究竟是旋律还是和声。争论双方的代表人物,分别为旋律派的卢梭以及和声派的拉莫。卢梭的身后其实还站立着吕利的影子,虽然在拉莫幼年时吕利已经死了。

卢梭认为旋律是音乐的本质,因为旋律与人类语言和音调间有联系。音乐的表达实质上是模仿人的声音、语言、感情。旋律派认为在多个线条同时行进的复调音乐中,横向的线条本身是关键,而它们间纵向的联系是副产品。假如卢梭的观点主导了欧洲新音乐的走向,那么对欧洲音乐理论的发展或许未必是好事,假如抛开这个疑问,我们也可以用“通觉”的思路来审视旋律、调性、和声究竟是什么。

文章作者

爱乐

发表文章834篇 获得6个推荐 粉丝18387人

三联书店《爱乐》杂志

中读签约机构

收录专栏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2)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