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魔笛与少女:小窥米夏拉·佩特里的竖笛演奏艺术

作者:爱乐

2020-03-12·阅读时长7分钟

1355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555个字,产生1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何宇轩

幽深的森林里,潘神的笛声蛊惑成群结伴的仙女,她们以笛声为律,在晚霞的余晖下翩翩起舞,那白色的裙摆,好似音乐的精灵。这是希腊神话的一隅,也是托马内克的画《为潘神笛声起舞的女神》中描绘的图景。无独有偶,在亨利·卢梭的《梦》中也有一位被乐音迷醉的少女,她卧躺在森林的缤纷里,痴望着与棕狮并行的吹笛人。而西班牙的当代画家菲利克斯·玛斯则直接描绘了一幅吹笛少女的肖像:在东方色彩的幻象密林中,少女演奏时如痴如醉的神情仿若自己就是一位从天而降的仙子。

似乎笛子、少女、森林总是幻想与缪斯的共同体。每次目击这些场景和笔触,我总会想到一个人——竖笛演奏家米夏拉·佩特里(Michala Petri)。虽然她如今已不再年少,但于我心里却永远是一个赋予竖笛魔力的“少女”。落笔的当下,我耳边响起的是2018年再版的唱片《纪念品》,亲闻佩特里为蒂勒曼《d小调奏鸣曲》和巴赫《c小调帕蒂塔》塑造的那种既轻盈又空灵的节奏和音色,细致感受,放肆想象。真如霞光下旋转的白衣精灵。

很多人第一次听说佩特里的名字很可能是缘于两套著名的巴赫《勃兰登堡协奏曲》唱片:一套是80年代马里纳爵士指挥圣马丁学院室内乐团,另一套是阿巴多指挥莫扎特乐团于2007年录制。佩特里在其中担任竖笛演奏,前者搭配谢霖、霍利格尔(Heinz Holliger)、吉东·克莱默、安德烈·伯纳德(Andre Bernard)、朗帕尔等大师,后者亦有演奏名家卡米诺拉(Giuliano Carmignola)、丹托内(Ottavio Dantone)、雅克·佐恩(Jacques Zoon)等参与。即使在这样强大阵容的包围下,佩特里的笛声也始终引人注目。在1980年的录音中,年龄稚嫩的佩特里在《第二协奏曲》里的笛声处理令人印象深刻:第一乐章,各种独奏乐器轮番登场与管弦乐团抗衡,无论提琴、小号、还是双簧管都摆出一副以个人姿态驾驭乐团的嚣张架势。只有佩特里的笛音与世无争,低沉婉转地默默跟随着其他声部,同时又丝毫未失独特的个性和音色,其演奏功力和艺术修养可见一斑。而在新世纪录音的《第四协奏曲》里,竖笛在阿巴多指挥的管弦乐团配合下展现出一种平静、沉思而有逻辑性的声音,它表达了阿巴多和佩特里的共同理想——音乐至上。

文章作者

爱乐

发表文章834篇 获得4个推荐 粉丝18387人

三联书店《爱乐》杂志

中读签约机构

收录专栏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