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聆听澳大利亚作曲家安妮·博伊德

作者:爱乐

2020-03-12·阅读时长5分钟

743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945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张磊


在当代古典音乐界,澳大利亚(或者说包括新西兰在内的澳大拉西亚)总是处于一个颇为暧昧的位置——既似乎有一席之地(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彼得· 斯克尔索普),又若隐若现(能经常被提的名字极少,即使提起也往往会淹没在群星之中)。事实上,几代澳大利亚作曲家从未放弃“征服”的梦想,早已经构建起一个非常有特色的本地传统。只不过,他们“征服”的(或者说愿意“征服”的)不是这个世界,而是他们自己。这其中,除了斯克尔索普,还必须要提到他的弟子、也一度是他的爱侣安妮 · 博伊德(Anne Boyd,  1946- )。她曾经于 1981-1990年做过香港大学音乐系创系主任,也是悉尼大学首位澳大利亚籍教授、首位女性教授,更是在 1996 年被授予澳大利亚员佐勋章,以表彰作为作曲家与教育家的她对其祖国的贡献。

提到安妮· 博伊德,就必须要提到她成长的环境。那是昆士兰州中部内陆地区的一个大牧羊场,偏远,人稀,也谈不上有什么深厚的音乐文化氛围。事实上,对于小安妮来说,她仅有的音乐教育就是全澳广播电台里播放的音乐节目(尤其是《儿童时段》节目的旋律男先生), 以 及一本竖笛指南。好在安妮后来终于走出家乡,考入了悉尼大学,并有幸成了大师斯克尔索普的学生。也正是由于他,安妮才真正地意识到,要想摆脱欧洲音乐传统的影响,让澳大利亚的音乐真正本土化,除了依靠对土著音乐的研究,还必须要认真、严肃地思考临近的亚洲音乐。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澳大拉西亚本意即是“亚洲以南”,如果不能将亚洲的传统吸收、融入到澳洲的音乐传统中,是不能真正完成现代澳洲性的形塑的。这其中,就包括日本、中国、印度尼西亚、越南等多个东亚与东南亚国家的音乐传统。

在所有的东亚、东南亚音乐传统中,影响安妮最深的还要数日本古代的宫廷音乐。在她看来,这是与她童年时期所在的干旱的内陆景色最接近的音乐表征。她认为作曲本身是一种精神性的行为。她也对音乐的冥想性质极为热衷,认为音乐是一种改变意识状态的重要手段。她将自己的音乐界定在基督教之爱与禅宗式静默的交叉之处。

文章作者

爱乐

发表文章834篇 获得3个推荐 粉丝18387人

三联书店《爱乐》杂志

中读签约机构

收录专栏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