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爱乐
2020-03-12·阅读时长21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0735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陈默
“巴比伦之囚”和“大分裂”
在基督教会史上,1300-1500年这段时期被称为“中世纪衰落”时代。卜尼法斯八世,这位在宗教和政治上达到权力顶峰的教皇,在1296年颁布敕谕《教俗》,削减了世俗统治者向神职人员征税的权力,引发了政教冲突。法王“美男子”腓力四世以叛国罪为名,囚禁了一位法兰西主教。卜尼法斯八世命令释放这名官员,并废除腓力四世提出的对教会土地征税的特许权。腓力则召开三级会议,与教皇抗争。卜尼法斯发布通谕《唯一神圣》,宣称“每个人都要服从于罗马大祭司,这是完全必要的”。矛盾上升到军事冲突,1303年,法军攻入了卜尼法斯在阿那尼的住所,这位86岁的教皇在羁押数日后不久就在羞辱和激愤中死去。
很快,一位法籍大主教被选为教皇克莱门五世,他在1309年将教廷从罗马梵蒂冈迁往法国罗讷河畔的阿维尼翁。豪华的教皇宫殿和庞大的神职官僚机构让这座小城很快崛起成一座拥有八万人口的繁华城市。1309到1377年这段时间里,包括克莱门五世在内共有七位教皇驻扎在阿维尼翁,教皇成了法王的人质。由于和古以色列人历史上的“巴比伦之囚”时间几乎相等,这段时期故称为教皇的“巴比伦之囚”(Babylonian Captivity)时期。
1377年,基于舆论压力和为了宣示正统,年迈的格里高利十一世重新将教廷迁回罗马。不过他在短短一年之后就去世了,新教皇、意大利籍的乌尔班六世被法籍占大多数的枢机团抵制。他们另选出法籍的克莱门七世,在阿维尼翁宣告为教皇。这样一来,出现了罗马和阿维尼翁两个教廷,1377到1417年这段时期史称“大分裂”(Great Schism)。
西方基督教世界的分裂,加上英法百年战争,让欧洲国家分别为罗马和阿维尼翁站队。神圣罗马帝国、丹麦、英格兰、佛兰德、匈牙利、爱尔兰(英格兰统治区)、葡萄牙、波兰-立陶宛、瑞典、挪威、威尼斯共和国和北意大利城市站在了罗马一边;法兰西、阿拉贡、卡斯蒂利亚-莱昂、塞浦路斯、勃艮第、萨伏伊、那不勒斯、苏格兰、欧文·格林杜尔所占据的威尔士公国地区则拥护阿维尼翁教廷。
发表文章834篇 获得1个推荐 粉丝18387人
三联书店《爱乐》杂志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