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为何朱晓玫不再那么红?

作者:爱乐

2020-03-12·阅读时长14分钟

1393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7003个字,产生6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张可驹

虽然我讨厌标题党,可有时,仿佛也不自觉地成为其中之一。朱晓玫初次回国演奏《哥德堡变奏曲》时,红透半边天,“朱晓玫现象”一词随之出现。后来,钢琴家回来主要都不是为演奏,但期间她在Mirare、Accentus等公司灌录的唱片还是带来持续的影响力。朱晓玫爆得大名之后,许多人将她视为精神象征、文化符号;可与此同时,也是非议之声频传,不外乎感叹钢琴家演奏的品质未必能与突如其来的名声相称。

本文采用这样的标题,乍看之下似乎也有此类暗示。但事实上,只是因为原先考虑的标题太长。不过也好,先说结论:为何朱晓玫不再那么红?在我看来,就是因为她弹出真正非凡的演奏,而这绝不是大多数人所能接受的。把她的事迹作为一种情怀来消费,绝对符合大众的多种需要。不用说朱晓玫的职业生涯折射出许多东西,人们更能从中各取所需。可是,就钢琴家的演奏和录音而言,客观地审视它们,你能指望单纯追逐热点、乐于自我狂欢的人从中得到什么呢?这些演奏是百分之百站在他们对立面的。二者没有交集,热情不可持续,这就是唯一的原因。

如果读者感觉我是在吐槽,那确实没错,索性就一口气说完吧。朱晓玫的现场我只听过一次,她传奇的还乡演奏——在上海弹的第一场“哥德堡”,那肯定不是她的最佳状态,但还是体现了很多要点。而就录音来观察(非议也主要是针对唱片,毕竟听过现场的人不多),我只能说大多数的指责没什么说服力。朱晓玫现象的出现,其根底在于一个人长期默默追求艺术,最终获得艺术的回报与超乎想象的关注。因此让我好奇的一点是,如果说她的演绎品质都“名不副实”,那某些大红的演奏者根本就没法听了,而我也没听到那些非议之人对此说什么。吐槽完毕,进入正题,原先想用的标题是:通过立体的莫扎特与流动的巴赫,观察朱晓玫所求之道。 

是道,还是情怀?难以评论的演奏

朱晓玫大红之后,她在演奏的同时,对哲学的某种心得也不时谈及。其中有很多是关于《老子》,尤其是以水为比喻的部分被反复引用。然而在钢琴家是否名副其实的争议背景下,她对于哲学的引申也自然可能被怀疑为某种情怀。当然这也并非不能理解,毕竟目前情怀过剩,而且说实话,很多演奏过分夸张,却连情怀性的解释都没有。可一旦回到演奏本身,我是说比较认真地欣赏朱晓玫的录音,我们终归会发现,这位钢琴家竟是如此坚定地站在故弄玄虚的风格的反面。她的演奏所倡导的自然性,在当代无论如何也该被视为楷模。因为高品质的自然的演奏目前已快要成为舞台上的奇珍。

文章作者

爱乐

发表文章834篇 获得7个推荐 粉丝18387人

三联书店《爱乐》杂志

中读签约机构

收录专栏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6)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