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蒙尘的双联画:20世纪独奏大提琴奏鸣曲之利盖蒂篇

作者:爱乐

2020-03-12·阅读时长7分钟

1445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796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詹湛

 数年前的文章中,笔者已对20世纪作曲家所谱写的那些地位重要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作了简要介绍。无疑,它们有着迥异的国别印记,所含纳的元素更是异彩纷呈。其中自然以匈牙利人科达伊最为耀眼,而布洛赫(Ernest Bloch)在1956至1957年间所写出三首组曲,以及雷格尔(Max Reger)的组曲,亦被广为传播——雷格尔在体例上貌似比其他人更遵循着传统样式,然而在先锋性辈出的时代,依旧能以钢筋铁骨般的品格不遑多让。

不过也有另一部“篇幅不大的大作”,正在一个逆光的角落中静静地等待着人们发现。

让我们来到上世纪的50年代,匈牙利作曲家利盖蒂(György Ligeti)正要完工他的《大提琴独奏奏鸣曲》。说来话长,这组双乐章无伴奏大提琴作品的一部分其实很早就已经完成。回首往昔,1948年时,利盖蒂仍是一位学业将成的青年,在公众视野里已经有一些不错的作品露面。

作品的谱写方式是分步的,倒不是体现他谨慎前行的证明,而是事出有因。实际上,(日后成为作品)第一乐章的“对话”(Dialogo)早早地被写完,并将之献给同学安努斯·瓦兰妮(Annuss Virány),当时利盖蒂在布达佩斯音乐学院的一位大提琴女学生。据说俩人曾处于“秘密的恋爱”中,还有一种不同的说法,即瓦兰妮并未意识到利盖蒂赠予她此作的动机,只是敷衍感谢了他一下,就将其搁置一旁,再无演奏过。

六年后,利盖蒂遇到了一位更年长也较有声誉的大提琴家德尼斯(Vera Dénes)。正巧这位德尼斯先生提出了一个设想,能否从利盖蒂这儿获得一部新作。于是乎,顺水推舟,利盖蒂不仅可以将旧作启用,亦有意从中拓展出了新的第二乐章,富于炫技色彩的“随想曲”(Caprice)随即诞生。二者组合后,相对完整的“双乐章小奏鸣曲”被塑造了出来。即前后乐思分离较高的两个乐章:“对话”(速度构成依次是:柔板、自由速度和如歌的行板)和“随想曲”(速度是纯然的“急板”)。只不过,这组作品在苏联一度不准许出版与演奏。

文章作者

爱乐

发表文章834篇 获得1个推荐 粉丝18387人

三联书店《爱乐》杂志

中读签约机构

收录专栏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