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方舱“围城”

作者:驳静

2020-02-20·阅读时长17分钟

3297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8755个字,产生92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本文共含(一)(二)两篇音频,在“中读”app—杂志《武汉会战》—本篇文章中,可点击收听全部音频。


新冠肺炎患者当中有大量年长者,他们通常患有高血压等基础性疾病


记者/驳静(发自武汉)

摄影/黄宇

进入方舱

武汉客厅位于汉口区金银潭,就在金银潭医院对面。顾名思义,它是武汉这座城市为自己建造的大客厅,曾举办大型博览会、大型嘉年华、大型艺术展。2月7日由“厅”变“方舱医院”,开舱收治新冠肺炎病人。它由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挑头,该院副院长章军建担任总指挥。章院长同意我们进入武汉客厅方舱,前提是自备防护用品。

出发前,我在包里装上收藏好几天的3M防护服,具体型号未知;护目镜,但是过大,上次戴它,只觉得两侧漏风,但也比没有好;医用N95标准口罩,来武汉十天,第一次舍得拿出来用;医用手套,戴上去很舒服,与手指严丝合缝,像第二层皮肤,而不是那种吃小龙虾的手套。我把这些装备都掏出来,忐忑堆到“前台”桌上。几位护士凑过来一看,“防护服不行,达不到标准”,“口罩什么时候开始戴的”,“今天新戴的也不行,带子太松”。不到半分钟,我收藏的家底被悉数否决。

“前台”准确地讲是个登记处,警察、保安、技术人员等,进入方舱前,得在此处登记姓名电话与时间,体温现场测量,一并记录在案,由一位资深护士把握。2月13日这个下午,轮班护士是新疆医疗队成员。登记处设于一间大帐篷内,帐篷搭在武汉客厅C厅正门口,穿戴防护服也在此间,两侧各是男女更衣室,同样由帐篷搭成。视野放宽,武汉客厅方舱整个指挥部都在这片空地上,大门口有警察执守,指挥部帐篷呈灰黄色,医护人员帐篷为白色,几辆“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字样、上海牌照的救援卡车一字排开。它们搭成维持武汉客厅方舱医院运转的骨架。

章院长话虽那么说,护士自然不会放任我们使用那些不合规的防护用品。要消耗一套紧缺用品,我心中更是不安。洗手,穿隔离衣,戴一层手术手套,手套拽到隔离衣袖口。接着是口罩,“贴紧”,护士叮嘱,我视野向下,在她鞋上看到“喀一”字样,“喀什第一人民医院”的简称。她走到我身后,“你这头发,没见过这么乱的,重新扎”,已经开始帮我梳头。手轻柔地从头上抹过,扎出一个头皮发紧的马尾,又盘成发揪。这才重新戴上口罩,抽紧口罩带子。

然后是第一层帽子,要求不露出一丝头发。光是处理头发,就花去足足五分钟,鬓角,脑后,发丝乱飞,令人恼怒,我心想,怪不得有人出征前要剪头发、剃光头。

穿防护服得十分小心,因为它挺脆弱,蹬得太用力会扯破,拉链拉到头,前襟能遮住整个下巴,与口罩下缘交叠。防护服的帽子覆盖额头,此时再戴护目镜,上扣住帽子,下压住口罩,整张脸就此被全部覆盖。第二层手套戴上、捆紧防护服袖子,再穿鞋套,层层叠叠,几乎大功告成。护士说,出舱时脱防护服更危险,当万分小心。

她又扯了几片胶带,在我脸上填空,缝隙全都粘上后,将我推入另一个世界,“好了,去吧”,护士拍拍我。我朝前迈步,想回个头,没回成,因为全身僵硬,回头费劲。穿过三个空间,打开三道门,进入方舱的世界。

文章作者

驳静

发表文章215篇 获得79个推荐 粉丝1126人

j'écris, la nuit tombe, et les gens vont dîner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武汉会战

举国之力 决战时刻

43280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92)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