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郝建
2020-01-09·阅读时长5分钟
经典好莱坞时期的第一节,我们讲了导演和制片人、制片厂的关系,讲了经典好莱坞在形态上的三大支柱——故事、类型、明星。这一节,我们就讲一讲其中一个经典类型——强盗片。
我最近看了《爱尔兰人》,看的时候我就想到《人民公敌》(The Public Enemy,1931),想到《邦尼和克莱德》,甚至于想到更早的《火车大劫案》(The Great Train Robbery)。我上一节讲到经典时期、经典形态,今天好莱坞还是在按照这个模式来拍电影,当然在叙事方式上、在结构上有很大的变化,或者说探索。当然,经典时期电影语言的使用没有现在这么有设计。
▲ 《火车大劫案》海报
强盗片(Gangster movie)有不同的名称,有的翻译成黑帮片,还有像香港的《古惑仔》系列都是强盗片。这些就类型来讲都是同样的叙事模式,它所处理的基本的社会矛盾、社会心理的情节都是一样的,往往会关注个人奋斗与法律之间的关系。
除了叙事,所处理的社会心理之外,强盗片的形式元素也非常丰富。首先,它是暴力美学的重要的实验场,讲究杀戮的形式感、血腥的刺激,强盗片的杀戮和血色是引起我们思考的。
它的声音也是具有吸引力的。在电影史上会讲到,有些类型是随着电影技术的变化而兴起的。强盗片的类型与有声电影的诞生、电影的有声录音的技术是相伴相随的。有声电影以后,像冲锋枪的声音,汽车轮子在马路上的那种尖叫声,都是它重要的形式元素。
第三,强盗片大量引用社会新闻,这点跟禁酒时期有关系。一直到今天,像美剧《大西洋城》还用禁酒时期作为背景。包括经典转折时期的《邦尼和克莱德》,你会看到,其中的剧情与报纸新闻的关系、与真实的社会生活的关系都是非常密切的。这是它的形式,也是它叙事的一个重要的元素。比如《爱尔兰人》,其中每出现一个人物,就把他真实的死亡时间和死亡形式打出来,这些人在美国历史上是有真实原型的,这是强盗片的一个特征。
▲ 《爱尔兰人》中字幕展示角色现实中的命运
强盗片有这么几部重要作品。1904年的《火车大劫案》,我们讲类型分析的时候,它既是强盗片的鼻祖,又是西部片的滥觞。我们也看出,类型在早期往往形态区分不那么明显,但是后面随着与观众的交流,类型特征越来越明显。你们去看希区柯克的片子,有时候就有这个特征。他的《精神病患者》《群鸟》常常被作为恐怖片来谈,其实那个时候它们主要的类型特征还是惊险片,故事是发生在现实时空当中的。
强盗片三部奠定类型的经典作品是1930年的《小恺撒》(Little Caesar),1931年的《人民公敌》 (Public Enemy),和霍华德·霍克斯1932年的《疤脸大盗》(Scarface)。
强盗片写强盗的事业,一定要写他们的成功,写他们从穷街陋巷的穷小子到穿上了皮鞋、礼帽、呢子大衣;还会写他们强大的友谊,写强盗的爱情。但是注意,强盗的爱情,一定是对强盗的事业或者是友谊造成强烈的冲击甚至是损害的。强盗片的结局一定是强盗的死亡,它不一定采取那种“嘣”一枪打死、机关枪扫得浑身是洞的处理。以《人民公敌》为例,主人公的死亡情节是:主人公的对手来到家门口,告诉主人公的母亲说,今天你儿子要回来了,于是母亲和妹妹都高高兴兴地为他准备床,拍松枕头,然后门口有一辆车刹车的声音,一个人全身裹着白布,门一开,他迎面“哐当”倒在母亲和妹妹的面前。这种用死亡写亲情的形式,一直到后来还都在用,它既是一种生理意义上的死亡,更是对强盗违法犯罪的一个心理惩戒。
▲《人民公敌》海报
有的时候强盗生理上不一定死亡,但是他遭受到道德上的批判和心理上的伤害,这也是一种“处死”,在叙事当中处死。最典型的,比如《教父3》中,不是让艾尔·帕西诺所扮演的教父被杀死,而是让他的女儿在他面前,眼看着被当胸一枪打死。大家如果去看《教父3》的话,那一段帕西诺的表演是非常好的,前面没有声音,突然声音出现,一声狂吼。这种死亡在形式上来讲,比一枪打死还要来得有冲击力。当然形式感上它也是有一个设计的,不是直接给。
▲《教父3》结尾
《爱尔兰人》也是用的这种叙事方法。其中以罗伯特·德尼罗扮演的主人公失去了女儿,作为叙事上对他最严重的道德惩戒。主人公女儿在知道他杀了他最好的朋友之后,就再也不跟他讲话了。他的女儿是银行职员,有一天他特地去银行,想到女儿的柜台跟前说两句话,他女儿放上了一个“停止服务”的牌子,转身走去,这就表示女儿对他关上了心理的大门。
强盗片的底层伦理讲的是个人主义、个人奋斗,但是它一定是对秩序和法律的肯定,对犯罪的一种心理惩戒。
从模式来讲,强盗片是一个“无父”的模式,其他类型片都有文学源头或者戏剧类型,强盗片是电影特有的,或者说是特别“电影”的形式。
顺便说两件事,第一是中国大陆几乎没有强盗片;另外,没有犯罪片这个类型。有的学生会问我,犯罪片是不是类型?没有这个类型,犯罪是题材。犯罪题材的电影,可以是强盗片,可以是警匪片,也可以是侦探片,甚至还有法庭戏。比如说《英雄本色》就是警匪片,为什么它是警匪片?这两者怎么区分?警察进入叙事模式,构成叙事模式中冲突一方的,就是警匪片。
以香港为例,大致来说,杜琪峰只拍强盗片,吴宇森只拍警匪片。杜琪峰的《暗花》《枪火》《放逐》《黑社会》,都是非常典型的强盗片。中国大陆有一个导演拍过强盗片,我觉得拍得还不错,就是程耳的《罗曼蒂克消亡史》,他以前有一部《边境风云》,叙事模式也是强盗片。他叙事的角度,叙事的张力都体现了强盗的价值观、强盗的爱情、强盗的友谊、强盗之间的争斗和杀戮。
▲《罗曼蒂克消亡史》剧照
最后讲一下,强盗片底层的价值观还是对亲情和家庭的肯定。比如说经典时期结束转折时候的、新好莱坞诞生的标志《邦妮和克莱德》,它写了一个性无能的强盗,并对警察的行为有隐含的谴责。影片最后,最有名的暴力美学段落就是把强盗打死,那是一个暴力美学的经典段落。但是其中其实暗含着对现存体制、对警察暴力的一种评价或者谴责。如果大家研究新好莱坞,会发现它跟当时左倾的思想氛围、对体制的质疑相关,也受到了法国新浪潮的影响。《邦尼和克莱德》一直影响到后来奥利佛·斯通1994年的《天生杀人狂》(Natural Born Killers)。
关于强盗片,我们就聊到这里,下一节我们会讲一讲爱情片。
欢迎转发分享海报
与更多热爱电影的人
重返影史高光时刻
发表文章7篇 获得37个推荐 粉丝202人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哈佛大学访问学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