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20-01-02·阅读时长2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459个字,产生4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图 陈曦)
文/晨思
老陈的理发铺,其实根本称不上是店铺,只是在小区入口的空地处搭了一个小棚子。今年因街道要求拆除违章建筑,便连棚子都没了,用了一把大遮阳伞替代。只是墙上的那面镜子还在,镜子这边是“老陈理发”4个字,另一边挂着“每位5元”的布标,这便是他的全部家当。
除了刮风下雨天,老陈一般每天下午两点准时出摊儿。这个老小区里大都是几十年前平房改造后回迁的居民,也大都是老邻居,大家愿意聚在老陈这里待着说说话。老陈也住小区里,平时出摊儿,就随手提来一个皮箱,上面印有“兴隆理发店”字样,至于热水瓶啥的,早来的“老伙计”们都给他灌满开水预备好了。
老陈是科班出身,初中毕业就被分配到著名的兴隆理发馆当学徒,学徒期3年刚过,由于经营不善,加之观念陈旧又赶上南方铺子如温州发廊的兴起,国营的“兴隆”不久就倒闭了。
理发店倒闭之后,屋漏偏逢连阴雨,老陈的妻子又生了场大病,生活越发拮据的他,在朋友的支持和帮助下,加入了出租车司机的行列。那时出租车行业十分景气,司机陈师傅这一改行就是15年。5年前老陈正式退休,在家赋闲没几日,就坐不住了,百无聊赖的他有一回收拾旧物时,猛然发现了床下积了灰的“皮箱”,于是重操旧业,做起了理发生意。
老陈理发铺的顾客基本都是“老”主顾、回头客,50岁以上的老大爷占绝大多数,剪的也多是简单的寸头或光头。不过偶尔也有例外,有一次3号楼的王大爷带着小孙子来剪头发。王大爷平时节俭惯了,原先都是自己给孙子剪头发,随着年纪越来越大,手越发不听使唤了,这次把孙子的头发剪得里出外进活像个小刺猬,儿媳妇不高兴了。王大爷既生自己的气,还又心疼钱,就找老陈来了。
发表文章6040篇 获得26个推荐 粉丝47956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