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侯会
2019-12-11·阅读时长5分钟
三联中读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的教授侯会。
这一节我们讲讲曹魏时期的“竹林七贤”以及西晋的太康诗人。先来说说“竹林七贤”。仿佛是跟汉末“建安七子”相呼应,到了曹魏末期,文坛上又出现七位名士,人称“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是这七位: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和王戎。他们有着共同特点,都好读老庄的书,“老庄”就是老子和庄子,这两位道家的代表人物。他们交往密切,曾同在山阳的竹林中高谈阔论,“竹林七贤”便是人们送给这七位的雅号。
其实七个人并非铁板一块。其中嵇康、阮籍、刘伶向往自然,文学成就也较高;又都反对名教,名教是束缚人性的礼教,因此这三位又跟统治者格格不入。山涛和王戎却偏重儒术,后来都当了大官儿,嘴巴上能说一套,笔底下却没什么功夫。正因如此,七贤中后来产生了裂痕。
“竹林七贤”画像砖
说说阮籍(210—263)吧,“建安七子”中有个阮瑀,阮籍便是他的儿子,可儿子名气却比老子大。阮籍三岁丧父,家境贫寒,全仗着勤学而成才。他投身政治时,曹家的政权实际已被司马氏篡夺。阮籍心中对司马氏不满,又不敢表露出来,只好整天装聋作哑;要不就喝得烂醉如泥,来个明哲保身。
阮籍好喝酒是出了名的。他听说步兵营有人擅长酿酒,还存着三百瓶老酿,就请求去当步兵校尉——所以后人称他“阮步兵”。
司马昭想跟阮籍结为儿女亲家。阮籍心里不乐意,嘴上又不好说,便拼命喝酒,一连醉了六十多天。司马昭没机会提亲,只好作罢。可见阮籍好喝酒常常是另有目的。
有时司马氏要探听他对时事的看法,他就故意东拉西扯,说些不着边际的话;但对当前人物,却闭口不提一个字,不让对方抓住小辫子。当然,他并不是油滑的人,他心里的是非观念很鲜明。据说他善做“青白眼”,对朋友用黑眼珠看,见了口谈名教的讨厌家伙,就用白眼珠去瞪对方,因此也得罪不少人。
阮籍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心情当然是很压抑的。有时候, 他独自乘一辆车子,离开大路,任马儿随意走去。走到没路的地方,他便大哭着返回来。他心中的痛苦,就靠这样来发泄。
另一个发泄的途径就是作诗。阮籍的五言诗成就最高。他有一组《咏怀》诗,共有八十二首,应该不是一时写成的。大部分诗是感叹身世的内容,也有讥刺时事的,但写得很隐讳。看看这首《驾言发魏都》:
驾言发魏都,南向望吹台。箫管有遗音,梁王安在哉!战士食糟糠,贤者处蒿莱。歌舞曲未终,秦兵已复来。夹林非吾有,朱宫生尘埃。军败华阳下,身竟为土灰。(《咏怀》第三十一)
◎“驾言”二句:魏王从魏都驾车出发,向南前往吹台。言,语助词。吹台,魏王饮宴之所。◎“箫管”二句:当时的音乐流传下来,魏王又到哪里去了?箫管,音乐。梁王,即魏王。◎蒿莱:指草野,与朝廷对言。◎夹林、朱宫:都是魏王当年的游览之所。◎华阳:在河南,魏王兵败于此。
诗人借战国时魏王婴不用贤才,终于身死名裂的历史。你看魏王,只知道四处游玩、宴饮享乐,可是“战士食糟糠,贤者处蒿莱”,士兵们吃得很糟糕,而有才能的贤士不受重用,听任他们隐居草野,其实诗人是借古讽今,讽刺曹魏统治者的腐败与昏庸。这正是当时社会的写照啊。
阮籍的五言诗风格浑朴洒脱,诗句随着感情流出,不做刻意的雕琢。在阮籍手里,五言诗更加文人化了。
《大人先生传》是阮籍的散文名作。文中虚构一位超世绝俗的大人先生,跟虚伪又自以为是的礼法君子辩论。大人先生有个生动的比喻:你们见过裤裆里的虱子吧?它们逃在裤缝里, 藏在破棉花中,还以为找着风水宝地了呢。一举一动不敢离裤裆一步,以为自己守着什么规范。饿了就咬人,又认为有享用不尽的美味。可等到南方的热浪袭来,城市都给烤焦了。成群的虱子只好死在裤裆里,出都出不来。你们这些“君子”活在世上,跟虱子待在裤裆里有什么两样!——阮籍骂得真痛快。这种寓言式的论辩,显然是受了《庄子》的影响。
七贤中的刘伶(约 221—300)也好喝酒,曾写过一篇《酒德颂》,借一位贪杯好酒的“大人先生”之口,称说饮酒的妙处,并对礼法之士表示了极大的蔑视。
生活中的刘伶也是个酒徒。相传他常常乘一辆鹿车,带上一壶酒,让仆人扛着铲子跟在车后,吩咐说:我什么时候喝死了,把我就地挖坑埋掉算了。——他真称得上是酒鬼的祖师爷了!由此也可见他心中的苦闷。
阮籍
七贤中的嵇康(224—263)与阮籍齐名。相传嵇康相貌堂堂,身材高大,却不喜欢修饰打扮。他的性格自然恬淡,跟那些追名逐利的庸俗之辈格格不入。
嵇康年轻时家里很穷,靠着打铁的手艺换碗饭吃。有位贵公子叫钟会,听说嵇康是位名士,想跟他攀交情,便带了一群附庸风雅的家伙去拜访他。
这天嵇康正在大柳树下打铁,朋友向秀给他拉着风箱。见钟会一帮人来了,嵇康连个招呼也不打,仍然不紧不慢地抡着锤子。钟会自讨没趣,刚要离开,嵇康发问道:你听见什么来我这儿啊?
钟会打着名士腔说:我听到我听到的就来了,看见我看见的就要离开。他嘴上不痛不痒地说着,心里却恨得不行,后来到底找机会在司马昭面前说了嵇康的坏话,司马昭由此起了杀心。
嵇康对待钟会还算客气,对山涛可就不留情面了。
竹林七贤
山涛(205—283)字巨源,也是“竹林七贤”之一。他们本是一同隐居的好友,可山涛耐不住寂寞,出山做了大官。在升任之际,他还推荐嵇康接替他的位子。嵇康不愿替司马氏效力,于是写了那封有名的书信《与山巨源绝交书》。
嵇康在书信中指责山涛中途变节,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又述说了自己的刚直性格和古怪脾气,强调说,做官对于自己有七种不能忍受之处,又有两种不可超越的障碍——也就是“必不堪者七”和“甚不可者二”。
“七不堪”中包括喜欢睡懒觉,受不了守门差役的呼唤,爱抱着琴边走边唱或在草野间射鸟垂钓,不乐意老有卫兵守着,又说身上虱子多,痒起来搔个没完,总要衣冠齐整地拜见长官可受不了,等等。这些理由,无不含着讽刺意味。
“二不可”就更触犯统治者。他说自己说话随便,经常抨击商汤周武,还看不起周公、孔子, 这显然是礼教不能容忍的;又说自己脾气刚直,疾恶如仇,火暴性子一点就着,这种性格怎么能跟你们混在一起?
明人书嵇康《酒会诗》
在书信末尾,嵇康讽刺山涛说:有个农夫觉得太阳晒脊梁很舒服,就把这办法献给皇上。——你可别学这个农夫的样儿。言外之意是说,你觉着做官儿是件了不起的美事,我还不稀罕哪!
《与山巨源绝交书》嬉笑怒骂,不拘章法,把讽刺发挥得淋漓尽致。这封“公开信”表面上是骂山涛,实则是向司马氏表明自己不合作的态度。这也为他引来杀身之祸。
嵇康还是位大音乐家。有一曲《广陵散》,是天底下最动听的曲子,可惜只有他一个人会弹。据说嵇康被杀那天,远近的人都赶来为他送行。他神情自若,要了一张琴,弹起《广陵散》,弹罢叹口气说:当初有人向我学这支曲子,我没教他。唉,《广陵散》今天算是绝响啦。说罢从容就戮,死时只有四十岁。
好,关于“竹林七贤”我们就讲到这,下一节我们讲讲西晋的诗人,包括陆机、潘岳,还有导致洛阳纸贵的诗人兼辞赋家左思。
欢迎分享下方海报
邀请更多父母与孩子一起
聆听中国文学经典100讲
发表文章287篇 获得35个推荐 粉丝1837人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