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畅
2019-11-27·阅读时长8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090个字,产生19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何挺(王旭华 摄)
三联生活周刊:相比于成人犯罪,少年犯罪有何特点?
何挺:少年犯罪和少年本身的特点有关。其中最为基础的就是生理和心理特点。“科学家行动和倡议网络(Scientist Action and Advocacy Network)”在26项经过同行评议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于2017年发布的一份研究综述的材料,较为全面地展示了相关的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研究发现。
其中提到,神经科学的研究表明,额叶前皮层等进行决策和情绪管理活动的大脑分区是发展得最晚的,到青年时期才得以成熟。13岁到17岁的青少年大脑的额前叶有的脑细胞间的连接数量是成年人的两倍。当青少年成长为成年人时,这些连接会根据之前的记忆和经历而被选择性地删减。这些变化可能会持续到成年时期。青少年时期大脑的可塑性最强。
在各项实验中,科学家们发现,在危险情况下青少年的大脑会反应得比成年人更强烈,面对奖励,则往往更倾向于做出冲动的决定,尤其在同龄人的关注下,更容易采取冒险的行动,青少年控制无意识的情绪反应的能力相对较弱。到17岁时,少年包括记忆力、口头表达在内的认知能力接近成年人的水平,但他们的情感成熟程度仍停留在儿童时期的水平,而他们往往也无法像成年人那样对自己的未来预测得很远。
社会心理的成熟,包括具备控制冲动行为的能力、照顾他人想法的能力、自主行为的能力。因为这些能力尚未成熟,青少年的很多犯罪行为源于非理性的冲动。
正是基于一系列诸如上述的神经科学的研究发现,联合国儿童权利委员会于2019年9月发布关于未成年人司法体系的第24号一般性意见,指出各国应当提高最低的刑事责任年龄,至少应当在14周岁之上,并建议各国可以设置更高的最低刑事责任年龄,例如15岁或16岁。
而从犯罪学理论上来说,一个正常的人在未成年人向成年人过渡的过程,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完成社会化,比如行为规则的社会化、生活技能的社会化,然后就可以正常步入社会了。之所以会犯罪,是因为社会化的过程被打断了,没有充分完成。打断的原因很多,比如和父母分离,或是交了不好的朋友。现在未成年人接触信息的条件比原来好多了,能从网络上接触到各种信息,知识社会化由此提前了,当然也包括了很多负面的信息。但行为规则、生活目标和适应社会环境等方面的社会化过程,却因为与父母分离和监护缺失等原因而减缓了,二者正好处于矛盾的状态。
发表文章102篇 获得6个推荐 粉丝502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