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古典音乐中的“以悲之名”

作者:爱乐

2019-11-06·阅读时长7分钟

948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573个字,产生7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减七

在刻画情感的细腻程度与准确性方面,古典音乐所实现的成就令所有艺术形式都望尘莫及。人世间的一切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都能在这种人造的纯粹声音运动中得到最直观的再现。与此同时,音乐这种能够直抵人类内心深处的“语言”并不具备语义性。人们永远无法用文字对音乐中的情感进行定义和分类。音乐的这种不可言说性使其孤傲地游离于人类的有形精神世界的边缘,也令文学、诗歌、戏剧、舞蹈、绘画、电影等其他艺术形式无不试图赋予音乐以确定的含义。在这一方面,文学、诗歌等文字艺术走得最远。从歌曲中的歌词到歌剧中的剧本,文字无处不在地借助音乐的情感性和无语义性,来充实和服务于自身的内容。与音乐同样孤傲的作曲家们自然不会任其行之,反过来利用标题音乐的形式来达到重音乐、弱文字的目的。在纯器乐形式的标题音乐中,标题只是对音乐内容隐约的暗示,并不会影响到音乐自身的无语义性。因此,作曲家在命名时往往也会选择一些无确定指代的模糊词汇。而不少作品被作曲家大胆地直接冠名为描写情感的词语,如喜悦、愤怒、忧郁、悲伤等,试图用这样的方式来对作品中的复杂情感进行宽泛的定义。其中,最令人耳熟能详的则是与悲伤相关的一系列标题音乐。

由于翻译的原因,在国内乐迷熟悉的“悲伤系”标题音乐中,其标题并非统统指代单纯的悲伤,而是根据该标题在原文语言中的词义在某些方面各有侧重。如Pathetique带有悲怆、悲痛、怜悯的意味,Tragic侧重悲剧性的含义,Elegie原意为挽歌,被译作悲歌的Dumky则原是斯拉夫的一种民间叙事曲形式。在内涵丰富的“以悲之名”下,不同风格、体裁的作品也充分体现了音乐中同一个“悲”字下的情感多样性。

最经典——贝多芬: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悲怆”

在名为“悲怆”的古典音乐作品中,名气最大的当属贝多芬的这部《第八钢琴奏鸣曲》。与其他几首著名的钢琴奏鸣曲如“月光”“热情”等不同,“悲怆”是少有的几部贝多芬亲自命名的作品之一。在这部奏鸣曲的手稿上,贝多芬写下的标题是“Grandesonatepathétique”。作为贝多芬早期的代表作,这首“悲怆”并不像作曲家中晚期那样狂暴,而仍然富有古典主义的理性风格。第一乐章引子部分的表情标记grave(沉重地)和贯穿全曲的c小调奠定了整个乐章的情绪基调。尽管在创作这部作品时青年的贝多芬还并未遭受耳聋、失恋等身心摧残,但在第一乐章典雅而克制的外表下仍然透露出“悲多愤”式的隐约不安,这种暗含着愤怒的悲情,是为“悲怆”。第二乐章是如歌的柔板,将第一乐章中积累的紧张度温柔地释放出来。在电影《战略特勤组》中,审讯人员在严刑拷打罪犯后播放着这一乐章,令罪犯的情绪瞬间崩溃。在两乐章之间的情感反差,也同样会令听众动容。第三乐章的快板因其优美的旋律被大量改编和广泛流传。然而所有的摇滚、DJ、电音改编都显得用力过猛,反而不如原曲在钢琴上的自律形式所带来的情绪冲击那么强烈。正如加缪所言:“演员扮演悲剧人物,越是力戒夸张,就越能注入活力。如果他演得有分寸,他激起的惊恐就会越出分寸。”贝多芬在音乐中完美地再现了这种有分寸的悲剧性。

文章作者

爱乐

发表文章834篇 获得4个推荐 粉丝18388人

三联书店《爱乐》杂志

中读签约机构

收录专栏

肖邦170年

6262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7)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