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1.2 总序|外来文化如何作用于中国本土?

作者:许倬云

2019-11-03·阅读时长7分钟

103865人看过
地域与历史条件形成了中国自己的文化与精神传统,探寻这些思想的来源,是了解我们自己的途径,也是应对当下局势的需要。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是海外华人历史学界的翘楚,年轻时即为傅斯年、胡适所赏识,先后求学于中国台湾和美国,学贯中西,善于运用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治史,对中国文明的形成与特质,有过许多精彩的著述,对再塑中国文化非常关注。我们非常有幸地请到了许倬云做总序的讲座。他分析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过程及原因,梳理了外来思想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影响及它们的接受史,民间思潮、运动对上层意识的影响,并谈了近代中国对西方的回应。他认为,历史不能遗忘,古代思想家的智慧和思想,不仅造就了我们现在思想的基础,他们超越时间的智力和定力,对于今天也是很好的榜样和启示。

1.2 总序|外来文化如何作用于中国本土?

15.0MB
00:0016:25

点击此处查看更多课程介绍

大家好,我是许倬云。现在要继续讲第二节,中华文明对于外来文化的转化与融合。

为生民立命

在董仲舒形成天人感应的一个大的系统以后,我们在许多观念方面有通盘的安排,中国文化对宇宙论,对人生的生活的经验统统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多元系统互相呼应的一个动态的大的结构,这个结构是相当独特的。而在第二节的时候,我们发现必须要接受碰到外来的影响,最重要的影响是佛教的影响,比佛教稍微远一点的是波斯,中东的祆教和后来的摩尼教以及救赎的观念,基督教和种族迁徙产生的救赎观念合在一起,将中国的一个本来天人合一的观念,更引起深一步的研讨。 

尤其佛教对中国的影响,最后方向引到更多的向内省,内心的反省,内心的净化,以及将内心的进化投射到世界和平。这就是说假如从第一节讲我们称之为为天地立心。这第二就是为生民立民,是要安排我们自己的生活,安顿自己身心。这部分吸收了佛教之后,国内自己本身有了道教之后,这儒家本身也就走向道学理学。那么在同时,佛教同样有禅宗净土与它平行,中国的这一切平行观念是因为在中国的领土上有华传佛教,到今天可能是世界最大的一个佛教宗派。佛教在印度已经死亡了,在中国发扬光大,与儒家互为表里,构成一个很重要的精神制裁。 

其它的宗教从何而来呢?比如说祆教,摩尼教,在中国就变成从那个时候开始,民间的宗教里面有太平道、天师道,一直到后来的白莲教等等。白莲教的系统一直传到今天还是有的,还存在于民间。三世之说,三世前后传递以及前后影响,这个观念对我们中国生态心理心态的影响非常地深厚。这些事情,这第二期所造成的后果,我们可以看见的是,中国一直守在一个天下格局之中,没有列国的风格,也没有宗教派之间互相冲突。 

我们没有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旧教的冲突,也没有基督教和回教的冲突。一直到近代,西方呈现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冲突,在中国也出现了。那么在发展过程中,中国一直是天下格局,没有列国的制度作为影响,这个是很重要的一个观念,中国是接纳万方融入自己。这一段我们可以说是为生民立命的阶段。

佛教、祆教对中国的影响

在秦汉帝国衰微的时候,佛教开始进入中国,而到了南北朝时候,佛教就大量的有经典和传教人员进入中国,佛教在中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南北朝时代,佛教是被侵入中国的外族带进来的,所以他们跟当权的征服者有相当的关系,在中国传播也有很大的方便。道教对佛教有反应,当佛教愈精密化、愈制度化时,也刺激道教重新检讨自己。所以佛教的影响是不仅在对正统的儒家思想影响,也对民间存在已经成熟的道教有催促作用,使道教越来越成熟,内容越来越丰富,这构成了中国三教合一的局面。

佛教传入中国(图片来自网络)

佛教对中国影响,很重要的就是第一它是救赎,这影响从中东传到中国的西域,救赎理论进入中国。第二个就是祆教三世,或者三个世代的传遍,在中国的影响就是净土宗,答应的未来干净的世界这一类,今世来世这一些想法。另外时代的转变,新生时代转变,这个对中国的民间思想有极大的刺激,因为他们可以仰望未来有更好的世界。在他们心里,就是上天承诺他们一个另外更美好的未来。 

对于中国传统思想里面,如《汉书》所说“天不变,道亦不变”这样大的一个结构的解释,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那么在唐朝时候,因为这个挑战关系,韩愈他们曾经想回归中国的儒家的正统,这个努力并不成功。宋朝出现了道学,将道教里边的一些有关“变化”的理论——在道家观念里面,“变化”是永恒不息的,“变化”是唯一的不变——这个太极图的观念带入儒家的经典里边。实际上宋儒所做的工作,只是拿中国本来存在、经由董仲舒整理提出的“天人感应”的思想,做了更深一步的精密的系统化整理。从此,《易经》的影响正式被纳入中国正统儒学体系之中。

宋朝以“理”,“理”就是天地之间一个理性,这理性是超越时代,超越民族,也超越个人的。这理性的存在,是理性本身是一切的根本。但是理本身存在于哪里呢?一直到了明朝的王阳明,才把理性归纳于“心”。人本身的心,就是解释理性,传递理性的所在。这个是符合儒家正典里边,孟子所说的四端之中的一部分。所谓羞耻之心等等,都会存在,先天存在人的心里面。人的心的反应,就是宇宙秩序的保证,这才算是它整个对佛道两教的影响,在至少正统儒家的方面,有这样一个逐渐建构的新的系统。 

但民间不一样了,未来的承诺这一块对于民间有非常大的吸引力。因为在穷而无告的民间,要推翻王朝,他必须要有理念,向信众承诺未来会更好。于是在宋朝,以摩尼教在中国的分支为基础,方腊传来“吃菜事魔”的明教,一直到元朝、明朝之间的明教,这就是中国民间的革命运动,有了新的一套依靠,就是从明教传来的三世思想,解脱思想,以及承诺的未来,更美好的天地。这个观念来给农民革命一个很好的精神上的依据。 

这个传播很广,虽然明朝本身起于明教,但明朝当政以后,又回归儒家正典,把明教纳入一个民间不合法的组织。但它始终以不同名义出现,白莲教或者what ever。一直到最近,20世纪白莲教反洋人,是以白莲教的方式,用反对洋人压迫中国的方式来推翻它。可这个反应,后面第三期我们再说。在第二期里面,至少我们所讲的这种刺激和反应是相当显著的。那么在正统方面,在学者方面,我们要知道还面临一个更重要的影响,就是三教合一的运动,刚刚说过,在宋朝开始要把儒道佛整合为一个宗教,这个努力始终没有中断过。 

当代小说家对明教故事的演绎在民间仍旧流传甚广(电影《倚天屠龙记之魔教教主》海报)

在正统的儒家里边,有的人做,有人不愿意做。在民间,几乎所有民间有力量的宗教,都在做三教合一的运动。在台湾,今天很强大的一贯道,就是把三教合一作为他的主旨。而所谓“人间佛教”,星云法师他们所信奉的教派,就还是归属到人心。这部分人,很难知道他是儒家的宗教,还是禅宗,还是什么。它就是一个综合起来回归于心,用好心,做好事,做好人。那么这些整合的thinker是什么?是在民间,其实有强大的动力。而且在官方方面,明朝的时代又面临一个更重要的影响。 

对基督教的接受和拒绝

就是由于天主教进入中国带来的西方的启蒙时代,以及宗教改革以后的新的思潮,包括初级的科学运动,也包括基督教的教义。基督教独神论的排他性,对中国的儒教的学者是个非常不合适的东西。儒家希望是包容一切,不希望有个独神、独断的东西。他们在面对天主教的教士带来的信仰其实很复杂。传教士还带来technology,西方的科技,包括火炮的技术,包括水利的方法,包括西药里边的基础的工作等等。医药、医学、火炮、水利工程、历法,都带来了相当大的影响。 

可天主教带来的不是后来西方的正宗,而是西方还没有完全走入成熟,前阶段的东西。所以比如说天文学方面的观念,他们就排斥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论,还要用原来的地球中心论。举这个例子,是说带来的影响其实很偏差的。但你要说影响还是有影响,刺激了中国的正统学者,重新思考在儒家以外有另外的世界,在儒家以外也有另外一些思想系统,在中国以外有庞大的欧洲在做种种的尝试。于是中国学者之中就也有人,尤其明朝末年,到清朝转换。朝代的转换,翻天覆地的大变局,使得在转换过程之中,每个人都要重新想想未来怎么样? 

明末的顾亭林、黄梨洲这一类人物,都在想要将来怎么做。所以,对他们的刺激,我们看他们要重新构想,中国应该是什么样的局面?在儒家的王阳明心学的系统里面,有许多人就重新改变这个立场,从民间去设想,也从实用方面去设想,也从破除一统论的方式去想,都有各种不同的理论不同的建构。最著名的当然是黄梨洲,构建的一个新的世界,新的教育方式。也有比如说方以智,他又拿西方理论带到中国,来纠正中国的想法,中国的原来的构想。 

这一套的刺激,对中国非常强大,但中国的接受与不接受在两可之间。以接受方面来说,比如说中国当时正在面临西方东来的海上活动,他们如同海盗,加上东方回应的日本和中国沿海的海盗、倭寇,运用了西方的火炮,组织了自己的海军。那么中国的海军,为了回应西方船只的火炮,也为了回应海盗具有的火炮,中国的海军,明朝海军也用火炮,甚至于是火炮用到陆地战争上面。明朝的覆亡,打败明朝陆军的,最重要的一部分因素,是皮岛毛文龙的旧部,用了葡萄牙人给了他们的火炮,组织了火炮部队,攻击明朝的正统政府的军队。 

明朝政府军,只有袁崇焕曾经自己在他的部队上,以及辽宁防守上用了火炮。而等到袁崇焕被惩罚以后,这火炮部队统统变成投降于满清的汉军,变成开路的先锋。这火炮的出现对于清朝的建国有极大的帮助。不仅是一路打平中国,靠着所谓的“乌真超哈”,也就是汉人为主的重炮、重装备部队做先锋,而且是后来击败蒙古的力量,统一了中国的草原地带。这个也是因为清朝军队早期用了火炮,所以这是意想不到的方面的一些影响。

圆明园遗址(图片来自网络)

又比如说圆明园的建筑是按照西方建筑方式建造的,包括喷泉,包括房屋的结构的方法,栋梁的结构、起支撑力量的拱顶等等,都是西式建筑和中式建筑混合。那么在历法方面更是西方的传教士,在中国的钦天监里面担任工作,使得历法可以更精确。这些都是没有想到的意外的一个反应,在中国是得到比较好的回应。但是整体讲起来,中国在接受之中,也在拒绝之中。

还有另外一方面就刺激了明朝对于种种技术工作的记录和记载。比如说茅元仪的《武备志》,比如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这类书都是对过去不注意的民间的技术人有个新的观点,新的角度,让他们所见所闻记录下来,作为过去没有的一种文献。这个是使得中国的文化内容更丰富。 

到第二节到此为止,我想将来会讨论第三节,就是近代以来中国对西方文化的回应。谢谢大家。

如果你对本讲内容感兴趣

不妨保存(截图)下方海报图

分享给你的朋友和朋友圈

文章作者

许倬云

发表文章7篇 获得145个推荐 粉丝1850人

历史学家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谁塑造了我们·第一季

读懂“活在当下”的中国先哲 · 先秦至唐

7703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094)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