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行走的彼得·汉德克

不断行走的彼得·汉德克

作者:孙若茜

2019-10-16·阅读时长8分钟

1800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063个字,产生16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2019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


到镜子背后一探究竟

“之后的四周,一片死寂,而后骂声一片。”

这是彼得·汉德克对游记《多瑙河、萨瓦河、摩拉瓦河和德里纳河冬日之行或给予塞尔维亚的正义》在1996年发表之后的回忆。而今,这句话同样可以用来形容他获得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之后西方世界的反应。显然,这两件事密不可分。

1995年底,汉德克决定到塞尔维亚旅行,转过年,他在《南德意志报》上发表了他的游记。文章中,他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切身体验描述了南斯拉夫解体后的现实,接着,他又前往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斯雷布雷尼察,撰写了一篇题为《冬日之旅之夏日补遗》的游记。

那时,西方媒体对于塞尔维亚的报道铺天盖地,但它们与汉德克写下的所见所闻有着极大的反差。早在动身之前,汉德克就意识到情况会是这样——在他看来,南斯拉夫解体后,西方媒体关于塞尔维亚的报道只是一种司空见惯的人为视角,让人难以置信。他因此要寻找真相,“到镜子的背后一探究竟”。

在游记中,他表达了自己对战争的痛恨,对正义的期盼,对遭受战乱的平民的同情,以及对西方人道和正义假象的嘲讽与憎恶,这迅速引发了轩然大波,遭到西方媒体的集体反对。汉德克并没有因此停止发声,当时,已经20年没有附和德语文学朗读传统的他主动向苏尔坎普出版社提议了一次朗读之旅,以表示对北约轰炸南斯拉夫的反对。1999年,在北约空袭期间,汉德克曾两次穿越塞尔维亚到科索沃。

“我无须辩解,但是要让人们听到我在想什么。”汉德克说,“要是我不这样表达自己的看法的话,那我的人生中就缺少某些决定性的东西。”同年,他的南斯拉夫题材戏剧《独木舟之行或者关于战争电影的戏剧》在维也纳皇家剧院首演。为了表示对德国军队参与轰炸的抗议,汉德克退回了自己在1973年获得的毕希纳奖,这个来自德语文坛的最高荣誉。

汉德克无法理解,人们在众口一词地支持北约轰炸南斯拉夫时,对轰炸所造成的几千平民的死亡视若无睹,在人们批评米洛舍维奇对平民的屠杀的同时,却忽略了北约的轰炸也是对平民的屠杀,同样是一种不顾民意的专制暴行。2006年3月18日,汉德克参加了前南联盟总统米洛舍维奇的葬礼,这引得西方媒体再一次对他发起了更加猛烈的攻击,他被指为“米洛舍维奇政权的同路人”。他的剧作因此在欧洲一些国家中被取消演出。

文章作者

孙若茜

发表文章103篇 获得6个推荐 粉丝709人

《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改变世界的人

2019诺贝尔奖

7823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6)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