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读书
2019-10-15·阅读时长9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999个字,产生2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包慧怡
《春日已降临》(Sumer Is Icumen in)或许是现存所有中古英语抒情诗中最著名的一首,别名《布谷之歌》。这首中世纪 “国民诗 ”有时又被称为《夏日卡农》或者《雷丁轮唱曲》(Reading Rota),因为保存原诗(包括乐谱)的唯一抄本是在英格兰东南部伯克郡的雷丁修道院发现的,手稿现藏大英博物馆(MS Harley 978 fol. 11v)。此诗大约在一二四○至一二六○年间以中古英语威塞克斯方言写就,作者不详,一些学者认为出自十三世纪英国作曲家韦康比(W. de Wycombe)之手。这首轮唱曲是现存最早以英语作词的六声部复调歌。根据手稿上的有量乐谱(十三世纪至十六世纪盛行于欧洲的主要复调音乐记谱法),第一歌者从曲头唱到第一行标记红色十字的地方时,第二歌者开始重复第一歌者刚才唱过的旋律,以此类推。全诗的最后两行 “现在唱吧,布谷,唱啊布谷!/唱啊布谷,这就唱吧,布谷!”边以红色拉丁文标注着 pes(“足”,或译 “基础音 ”),表示此为重复叠唱句。实际表演中叠唱句从头到尾贯穿整首乐曲,并由专人负责,直到曲末由全员加入合唱:
《春日已降临》
春日已降临
高声歌唱,布谷!
种子萌芽,草甸开花
森林正在破土而出
唱吧,布谷!
母羊跟着羊羔咩咩
母牛跟着牛犊哞哞
公牛腾跃,雄鹿放屁
欢唱吧,布谷!
布谷,布谷,
你唱得可真妙呀,布谷!
永远别停止歌唱,布谷!
现在唱吧,布谷,唱啊布谷!
唱啊布谷,这就唱吧,布谷!
(包慧怡译自中古英语)
尤为难得的是,《春日已降临》原手稿上除了包含诗文 —歌词以及乐谱本身,还完整保留了可能是实际演唱的僧侣们以拉丁文添加的合唱指示,也就是乐谱手稿第四行以下黑色细框内的文字。该拉丁文指示大意为:“除去负责 ‘基础音 ’的两人,轮唱部分可由另外四人演唱,不应少于三人,最少不能少于两人。唱法如下:一名轮唱人与基础音演唱者同时开口,其余轮唱人不出声,当第一轮唱人唱到十字标记后的第一个音节时,第二轮唱人开始唱,以此类推。所有人都应该注意那些和一个长音同长的休止符,而不是其他那些 ……”
不知道雷丁修道院的唱诗班僧侣是否认为这样的指示足够明晰—很可能如此,所以七百多年来《春日已降临》一直是中古民谣演出的常备曲目。它欢快而朗朗上口的旋律、生动模仿布谷鸣叫的人声合唱、悠扬的伴奏及其营造的令人愉悦的氛围使它在现代听众中如同在中世纪一般受欢迎。对我们而言,《春日已降临》首先是一首形式和内容都具有高完成度的抒情诗,更确切地说是一首 “归春诗 ”(reverdie,古法语字面意思 “再度变绿 ”),一种源自中世纪早期欧陆吟游歌谣、此后备受英语诗人青睐的节日庆典诗体。
标题和全诗中反复出现的中古英语名词 “sumer”是现代英语名词“summer”的早期形式,但与今日之 “夏季 ”不同,“sumer”在此诗和绝大多数中古英语抒情诗中指的是 “春日 ”。中古英语诗人常用“sumer”或“somer”表示春分与秋分之间的任何时节,与中世纪拉丁语中的 “aestas”一词对应,后者在《布兰诗歌》(Carmina Burana)中常被用来表示 “春天 ”。学者们校正罗马儒略历的算法偏差后,通常将本诗描写的时节定在四月中旬,也正是布谷鸟来到英国南部海岸的季节。
本诗的另一个语文学难点在于第八行:“公牛腾跃,雄鹿放屁 ”(Bulluc stertep, bucke uertep)。“Bucke”可以指雄鹿或者公山羊,与之搭配的第三人称单数动词 “uertep”存在校勘争议,早期研究者将它解释为誊抄笔误,认为原文应为 “vertep”,而将此处译作 “雄鹿藏匿于草丛中(吃草)”。然而从原手稿的缮写状况来看,誊抄笔误的可能性很小。目前学界的共识是此处原手稿用词无误,“uertep”原形为 “uerten”,为中古英语动词 “ferten”或“farten”(放屁)之异形。
在“归春 ”为主题的中世纪寓言诗中,叙事者往往会遇见人格化的 “春日女士 ”(Lady Spring)或者 “自然女神 ”(Goddess Natura)并与之展开对话,该传统主要可以溯源至罗马诗人克劳迪乌斯未完成的史诗《冥后之劫》(四世纪)、柏拉图主义哲学家伯纳德 ·西尔维斯特里斯的散文诗《宇宙全论》(十二世纪)和“百科博士 ”里尔的阿兰的论著《自然哀歌》(十二世纪)等。上世纪最杰出的中世纪文学研究者之一恩斯特 ·罗伯特 ·库尔蒂斯在《欧洲文学与拉丁中世纪》中,还有中世纪学者作家 C. S.刘易斯在《废弃的意象》中,都曾专辟章节论述这位自然女神在古典至中世纪文学中的形象演变。刘易斯认为这位女神只有到了中世纪才得到全面而充分的人格化塑造:“自然或许是最古老的事物之一,但‘自然女神 ’却是最年轻的神祇之一。”
然而在《春日已降临》这首十三世纪 “归春诗 ”中,人格化的自然女神无踪可寻,取而代之的是春天骤然打开她丰沛的礼盒,各种形式的生命如泉水般倾泻而出。第一节中植物们缓慢的律动和果决的萌发,仿佛暗示刚刚结束的是一个多么漫长的冬天;第二节中动物们迅捷的腾跃和兴高采烈的叫声与上节形成对照,无论是母羊小羊的咩咩声,母牛小牛的哞哞声,还是曾引起颇多语文学争议的公山羊或雄鹿的放屁声,都踩着短句子的轻快鼓点,带着对自身生命力的纯然欣喜,异口同声唱出对万物复苏、春回大地的多声部礼赞。布谷鸟横贯全诗的啼声(“cuccu”一词既是鸟的名字也是鸟鸣的拟声词)犹如一把魔法花粉,被撒到的一切都会重新焕发生机,成为春日回归的鲜活见证。
发表文章1317篇 获得2个推荐 粉丝20774人
人文精神 思想智慧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