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耿朔
2019-10-07·阅读时长4分钟
三联中读的朋友,你好,我是耿朔,欢迎收听我的专栏《长风万里古道行》。
从这一节开始,让我们的脚步从中国的西南来到华北。我现在要讲的古道是“太行八陉”。
太行八陉,我想您首先会问“陉”是什么意思?这儿需要先解释一下这个字的意思。“陉”是指“山脉中断的地方”,就是一些天然的裂隙、山谷,它们就是古人穿越太行山的主要选项。“陉”这个字是一个比较古老的叫法,我的印象中,大概在中国的北方用得多一些。因此“太行八陉”是八条穿越太行山的路线,所以和蜀道的讲述方法不太一样,这一期我想换一种方式,不是那种从头走到尾的旅程,而是对八条道路进行分别介绍,但有侧重点,节奏会按照由南向北的“八陉”的顺序一一讲述,前面相对简略,到后面逐渐详细。这样设计,我想一来看看能不能起到那种像拍照拉镜头一样“由远及近”的效果,二来也确实考虑到自己的熟悉程度和不同道路的可抵达性、可参观性。
说太行八陉之前,先说说太行山吧。
我在北京生活了十几年,每一次从北京南下去河北、河南或者更远的两湖地区,也就是走京广铁路的话,我在订票的时候都会有个习惯,尽量订靠右的窗户边,原因很简单,就是在坐火车低头看书或者看手机累了的间隙,抬头的时候能眺望到西边的太行山。同样的道理,回头的时候,我会换到左边,差不多从在河南渡过黄河后,太行山雄伟的身姿就会出现在窗外,一直会护送我回到北京市区。可以说每次出行,太行山都是一路相伴的朋友,是天边美丽的背景。
当然我也不只是远望过它,也曾多次深入太行山的腹地考察与旅行,要说对太行山的直观感觉,那就是这山太大了,山峰高耸,大部分海拔在1200米以上,它的几座高峰,比如比较靠北的小五台山,已经2000米以上了。给我的感觉是景观非常磅礴大气,甚至一重又一重,给人以连绵不绝之感。大家还记不记得,我们在中学地理课上就学过,中国的地形自西向东有三大阶梯,太行山脉就是中国地形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的北部分界线。
太行山脉主要分布在河北、山西、河南三省境内,也延伸到北京,它的主体部分基本呈东北——西南走向,绵延700余公里,如果把北京西山比作太行山的序曲的话,而山西和河南交界地区的王屋山就是它的尾声了。很多朋友去拍过太行山的秋色,非常美,而我第一次进太行山大概是十几年前的四月初,那时候山中刚刚有一些绿色,更多的还是苍茫之感,我穿的还是挺厚的衣服,那样的太行山,正是我这样一个初到北京生活的南方人对北方大山的印象。
太行山提供了很多资源,比如今天太行山区还有多处重要的煤矿。但对于古代生活在山两边的人来说,太行山却是交通的巨大障碍,甚至可以说这是中国北方最具阻隔性的山脉之一,也对政区的划分、经济形态的形成甚至饮食习惯的造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们看河北、山西之间的省界不是正南北,而是斜斜的,和太行山的走向基本一致,这就是个证明。
如果我问大家,你印象中河北的饮食特点是什么?恐怕大家很难有一个明确的印象,的确,河北人饮食习俗最大的特点恐怕就是“杂”,因为河北平原是交通要冲,南来北往,加上过去流经这儿的大运河水路发达,所以这里人口流动大,口味也就杂,而一说到山西人的“吃”,大家都会想到面食,我自己的经历是山西大概是最爱吃面食的省份了,为什么会这样?很大程度上与过去山西比较封闭,菜的品种较少有关系,所以主妇们擅长把面食变出花来,造成山西封闭的原因主要就是地形,而围住山西东边和南边的正是太行山。
自古以来,居住在太行山区和太行山两侧的人们就在不断尝试穿越这座大山,这一期要说的“太行八陉”就是其中最重要的八条道路,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历史遗产。
对了,“愚公移山”说的正是这样的事情,当然那是传说或者说是寓言。而对古代北方政权来说,穿越太行山是必须要做的,因为太行山的两边都是非比寻常的地方,太行山以东的河北刚才我也说了是个大平原区,农业和手工业非常发达,东南的黄河中游的河南更是长期的政治中心,而太行山以西、以北的山西也是古代的文明发源地之一,所以这些重要地区之间必然有联系、交通的需求。
历史上在太行山区发生过许多著名的战争,像战国时期秦赵之间的长平之战,我在后面第三节会讲到。再比如,公元六世纪的北齐王朝,当时北齐的首都是在今天河北省最南部的邺城,但山西的太原,当时叫晋阳,则是北齐的另一个政治和军事中心,甚至皇帝经常住在晋阳,把晋阳当作陪都,皇帝每次来往邺城和晋阳两都之间,都要穿越太行山,当时过太行山的道路显然是国家交通干线的地位。因此,围绕太行山所发生的许多历史事件,都影响到北方甚至整个中国历史的进程。
这一节我们讲了了太行山的基本地理特征和历史影响,那下一节就具体来看看古人是如何穿越太行山的。
如果您喜欢本讲内容
可以随手保存下方海报
分享至您的朋友圈
发表文章209篇 获得50个推荐 粉丝1823人
从考古学到艺术史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