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读书
2019-08-16·阅读时长14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7450个字,产生39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徐兆正
在《林语堂传:中国文化重生之道》一书中,钱锁桥先生将 “修正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有关现代中国的知识结构 ”,作为 “对林语堂一生著述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和理解 ”的前提,并非难以理解。作者深知 “在中国现代文学文化批评的语境内彰显林语堂文学实践的意义 ”的必要性,为此才构筑了一个重新讨论现代中国知识结构的场域。在他看来,以胡适与鲁迅为代表的 “现代中国的知识结构 ”所生成的话语实践,深刻影响了中国现代化进程。因此,对两人的思想遗产进行重估,始于检讨中国现代化进程遗留下的诸多问题(如“新的文明 ”的许诺并未在传统儒家文化崩溃之后兑现,反倒是留下了近乎迷信的科学崇拜,而中国传统文化也不复为 “本”),而落实在两人思想观念的同一之处:两人同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尽管侧重不同,在“再造文明 ”的问题上却不约而同地显示出殖民主义话语的渗透,“假如按后殖民式批评家的说法,鲁迅对西方传教士话语的霸权性质 ‘视而不见 ’,胡适从来就不承认有殖民主义这回事 ”。
由是在第一章的结尾,作者便为我们勾勒了置身中国现代性历程中的林语堂,他的话语实践在胡适与鲁迅组成的坐标中所兼具的三重特质:首先,他们都是自由主义的批评家;其次,在针对中国传统文化做出批评时,林缺少胡适、鲁迅两人话语中的激烈形态,换言之,自其介入新文化运动以降,他所走的始终是一条允执厥中的道路;最后,林语堂八十一年的生平行止,有三十五年在海外。这种海外经历与由此而来的视野,似乎使得他比通常意义上的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生命多出了一段,林的著译涵盖了他身体力行对两种文明的转换,令他在此一基础上能够对 “整个现代文明(中国现代性问题为其一部分)”有所发言。作者认为,这一点在整个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群皆罕见其匹。
发表文章1317篇 获得4个推荐 粉丝20772人
人文精神 思想智慧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