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邢海洋
2019-08-07·阅读时长2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258个字,产生7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A股市场上,这是爆雷最多的一年。除了欺诈、投资失败、商业周期等因素,连大消费概念中的细分龙头也纷纷触雷,榨菜和阿胶就是其中两种。没有茅台的命,却渴望着茅台的身价,东阿阿胶和涪陵榨菜均遭遇了滑铁卢。
榨菜本是消费降级的代表性产品,但既然消费降级了,吃咸菜下饭也得有度,消费者不可能无止境地“越渴越吃盐”,所以涪陵榨菜的风光多来自于它的定价能力,自2016年数度提价,一包80g的乌江榨菜从1元涨到2.5元。价格快涨,原料缓涨,直接的结果是毛利率“喷发”,2016年,涪陵榨菜毛利率是45.39%,到了2018年,毛利率已经达到57.44%。连续数年,涪陵榨菜的年利润增长幅度都超过了50%。可即便是“针头线脑”,也架不住价格一而再地涨,何况吃不起涪陵榨菜消费者还可以吃别的咸菜,二季度涪陵榨菜利润“跳水”了。
作为高档补品,所谓“滋补三大宝,人参鹿茸与阿胶”,消费者对东阿阿胶的品牌忠诚度岂非榨菜可比。但东阿阿胶也遭受了同样“爆雷”,上半年净利润预计同比下跌近八成。2006年还是80元/斤的阿胶,如今一斤已经3000多元了,买家终于不买账了。其实,买家还在其次,阿胶并无白酒那么大的市场,行业也未形成如白酒般清晰的市场格局,东阿一胶独大,可行业几乎没门槛,10年间,市场从4亿元膨胀到300亿元,怎不引来一片混战。
无论经济盛衰,消费业都要吃喝。“柴米油盐”穿越经济周期是投资者的共识,可为什么阿胶和榨菜,一个食品一个补品,在证券市场大起大落?两家企业显然滥用了它们在细分市场中的优势地位,不断提价涸泽而渔。从短期看,提价的确攫取了相当的利润,从长期看则可能丧失到手的市场份额。消费市场的长期规律并不支持企业的无止境的提价行为,食品价格的涨幅是要小于居民收入的。
发表文章503篇 获得17个推荐 粉丝2983人
《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投资物语专栏,还关注地理环境变迁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