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读书
2019-07-11·阅读时长11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5837个字,产生37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陈家琪
研究康德的人和出版的书已经到了不计其数的地步,但据我所知,就国内的情况而言,研究康德教育学思想的人并不多,甚至可以说少到不为人所知的地步。我问了我的几位博士生,他们都不知道康德有这方面的著作。我当然也不知道。查阅康德一生的学术经历,比如看曼弗雷德 ·库恩所著的《康德传》(北京世纪文景文化出版公司二○○八年版),可知康德曾拒绝过埃尔兰根和耶拿大学的聘书,就专门待在哥尼斯堡等着逻辑与形而上学正教授的位置,而在此之前,他已经拒绝了诗学和数学的教授职位(这是两个多么风马牛不相及而实际上又很近似的领域!)。一七七○年三月三十一日,康德终于被任命为哥尼斯堡大学的逻辑与形而上学教授,他的就职论文是《论感性世界与理智世界的形式与原则》,目的是重建 “不掺杂任何感性事物的真正形而上学 ”。请注意,真正形而上学的问题,或者说,区分感性世界与理智世界的形式与原则问题,也就是柏拉图式的区分事物的本体与现象的问题,这对于如何哲学地思考教育学来说,实在是一种至为重要的思维训练。注重思维的形式规则,或者说把 “想什么 ”与“怎么想 ”区分开来,其实也就涉及了就思维形式而言的何谓 “纯粹 ”的问题。然后,一七七六年、一七七七年他发表了关于 “德绍的泛爱教育 ”的评论,一八○三年出版《论教育》。
一七七六年的下学期,康德担任哲学系主任。在哥尼斯堡大学,哲学系的主任是由正教授轮流担任的,而且,正教授还必须轮流讲授 “实用教育学 ”(我个人觉得这是一项很好的规定,不懂教育学,没有自己的教育理念,何以教人?何以在教育中相互尊重人格独立,磨合不同方向的互助?)。于是,康德就开始讲授他的 “实用教育学 ”,采用的是当时并不太为人所接受的巴泽多(J.B.Basedow)的《方法手册》。巴泽多强调的是教育的实用性,或者理解为教育常识学。他一七七四年在德绍创办了一所很前卫的学校,叫“泛爱学校 ”,想把学生们教育成 “博爱主义者 ”,而且重视体育,不断安排学生外出踏青,主张在游戏中提高兴趣,反对死记硬背,给学生更多的休息时间,注意全面发展,使学生成为 “有用 ”的人等等。所有这一切对我们今天的幼儿园、中小学来说,都是极好的样板,但与康德的教育理念却并不完全吻合。这种不吻合不是方法上的(他在方法上完全支持 “泛爱教育 ”),而是理念上的,因为他对 “有用 ”有着另外一套更不为人所接受的形而上学的理解。所以,一七八○年,当又轮到他讲授实用教育学时,他就改用了他的同事腓特烈 ·博克的教材:《教育艺术教程:适用于基督教家庭与有志成为青年教师者》。从这本教材的题目就可以看出,它似乎更接近于康德的教育理念。但在他的课堂上,他依然高度赞美巴泽多的教育方法,而且通过自己的文章和劝告,让更多的人送自己的孩子去 “泛爱学校 ”读书。
发表文章1317篇 获得5个推荐 粉丝20770人
人文精神 思想智慧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