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薛芃
2019-07-10·阅读时长8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295个字,产生25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正在做眼保健操的小朋友(拍摄于成都)
供图 青艸堂 Photos (c)Ryoji Akiyama
你好小朋友
“作为一个专业摄影师,一半以上的工作来自客户委托,并不是主动要去拍摄的,拍摄中国的小朋友起初就是一个商业性委托。”秋山亮二对本刊说道。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拍照仍以黑白胶卷为主,几乎看不到彩色胶卷,更没有面向公众的彩色冲洗服务。秋山清楚地记得,第一次来中国时,看到影楼里风靡另一种彩色照片,但不是真正意义上彩色胶卷冲洗出来的,而是拍出黑白照片,再在单色基础上着色,影楼喜欢把小朋友的脸颊都画得红扑扑的。那种彩色照片带着浓浓的80年代烙印,几乎每个城市的孩子都有类似的影楼记忆。但真正的彩色摄影因为价格偏高,技术也不够,在当时中国是非常稀有的。
现在为人熟知的日本影像设备公司柯尼卡美能达(Konica Minolta)的前身是小西屋六兵卫店,俗称“小西六”。80年代初,他们看到了彩色照片背后的商机,希望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推广他们生产的樱花牌彩色胶卷。想要推广胶卷,首先要让人们看到这种胶卷拍出来的片子,小西六决定邀请一位日本摄影师前往中国,拍摄一组儿童照片做成年历。他们找到了秋山亮二。
80年代的北京流行喝橘子汽水
当时,中国并不允许外国人在各地进行自由拍摄。秋山要想在中国境内拍出好片子,必须拿到官方介绍信,并且由向导带领。一位名叫斉藤金次郎的日本人给秋山的这次中国之行牵上了线说起斉藤先生,原本很平静的秋山变得有些激动,他带着日本式的谦逊和礼节,一直在谈话间表达着感激之情。斉藤是此次合作的关键人物,在少年时代,就因为父辈的关系到了中国,并且加入了八路军,1949年后一直从事着中日交流的工作。斉藤利用自己的人脉,找到了中国摄影家协会,申请到官方许可,促成了秋山的拍摄,并且在秋山所到的城市,都提前协调好几家当地的学校、少年宫或是街道居委会帮忙。因此,秋山的这一路拍摄,并没有受到太多的警惕与排斥,反而他看到的是中国各地最纯真的孩子的生活,无拘无束又充满朝气。
秋山的第一站是北京。1982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10周年,国籍身份已经不是他担心的首要问题,他更担心的是如何拍出儿童的真实状态。而一旦开始工作,这种疑虑就打消了。通常他会背着两到三台相机走在街上,小孩们看着好奇,只要有一个起头冲到他面前看个究竟,后面的孩子就会一窝蜂地跟上来,孩子们对他没有太多戒备心。但这样并不能出照片。“孩子毕竟是孩子,你拍他几张,让他玩一会儿,他觉得没劲就该干吗干吗去了,这个时候才是他自己原本的状态,也是拍照最好的机会。”秋山说道。
来中国拍摄是三十六七年前的事,很多细节秋山已经记不太清,但他深刻地记得中国小朋友的状态,与当时日本儿童的状态完全不同。有一张在苏州街巷拍摄的照片——一个小男孩搬个凳子,坐在家门口的小路边做功课,这在当时中国是一幕非常日常的景象,却触动了秋山。
发表文章137篇 获得32个推荐 粉丝920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