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珊
2019-07-10·阅读时长15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7524个字,产生9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患者在手术前接受心肺方面的训练
摄影/刘有志
体重540斤
黄佳鑫站起来的一瞬间,我使劲咽下去了自己的吃惊。之前,他一直坐在沙发上,当重量都堆在沙发上时,你只知道他体重很大,身体很圆,却对这种“大”不会有更多的想象和描绘。然而当他站起来时,这些堆成小山一样的脂肪一下子立体地跳到了你的眼前。那件袍子一样肥大的蓝色短袖沿着他的体重滑到小腿上,那里壮得像一只大肘子,倘若丈量起来,比一个小学生的腰围差不到哪里去。胀起的肚子遮挡住了他的脚尖,后背却鼓出了两个小山包,皮肤像是撑不住这两团脂肪,犹如两个松了气的气球垂在身上。这已经是做了减重手术,瘦了200多斤后的黄佳鑫——医生切掉了他80%的胃,他的脸也因此从一层又一层的褶皱中释放了出来,有了相对清晰的弧度。即使如此,他的体重仍在300斤左右。
黄佳鑫比想象中要开朗一些,你问一句,他答一句,讲起因为体重所闹出的各种啼笑皆非的事情,他都已经足够讲得自如,偶尔还跟着他父母的回忆乐上一下。比如去卫生间踩裂了瓷砖;在医院门口摔倒,甚至动用了消防车,最后还是靠十几个人才将他抬起来。体重不再是这个家庭避讳的字眼,带有夏日炙热气息的武汉话在房间里流淌开来,家里的八哥鸟偶尔跟着插上几句嘴,你能够感受到这个家庭的明亮。但倘若将时间往前推上两年,这里则是一个全然不同的模样——黄佳鑫反锁着门,母亲敲了一遍又一遍,儿子的头发已经长到了耳朵,必须要去剪了,屋里没有人应声;电脑前的黄佳鑫,脚边全是食品包装袋和饮料瓶子,10平方米左右的房间更显促狭了,却是他唯一可以躲避的地方。“我宁愿死。”黄佳鑫拒绝父母的出门要求。
当时,身高1.69米的黄佳鑫,体重已经到了500多斤,根据医院的诊断,黄佳鑫的BMI(体重指数)为92.8kg/㎡。一个数据可以做个类比:中国成人体重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中的参照值是,体重指数大于等于24kg/㎡属于体重超重,大于等于28kg/㎡属于肥胖,大于35kg/㎡则为重度肥胖。黄佳鑫屁股下的椅子是家里他唯一能坐的地方,他坐塌了一次后,父亲将椅子的所有连接处用铁片重新加固了一下。即便如此,椅子再次摇摇晃晃。
做了减重手术后的黄佳鑫
黄佳鑫不出门一方面是由于外人的眼光,7岁那年学游泳,其他小孩都扑通通地直接跳进水里,他却要在两只胳膊和腰上绑三个轮胎,因为教练怕他沉下去,结果发现体重大的人反而在水里更容易浮起来。15岁那年,两辆自行车在他身边撞在一起,车主一番争吵后发现两个人都是因为看黄佳鑫而没注意对方。另一个原因是,他行动起来越来越困难了,理发店距离家门口只有50多米,他家住在三楼,走到楼下他就喘到脸色发白,膝关节也疼。黄佳鑫已经习惯了这种笨重和不适,小学人家上体育课,跑步打球跳操,他只能在一边搬搬器材、捡捡球;学校里的楼梯,同学爬到了五楼,他才刚到一楼。黄佳鑫和家人将一切不便都归结为肥胖——肥胖使他不爱动。没有人意识到,肥胖引发的并发症已经开始吞噬他的生活。
黄佳鑫父母都不胖,父亲只有120多斤,母亲生他前据说也很苗条。黄佳鑫出生于1990年,从小在汉江边上长大,因为是儿孙辈仅有的男娃,他很得双方老人的宠溺。黄佳鑫喜欢吃卤肉、卤猪蹄、卤内脏,长辈们就会卤一锅给他,这批在物质缺乏之下成长的一代人,长于将对儿孙辈的关爱与丰富的吃食联系起来,他们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小孩能吃是好事。”在这样的观念下长大的黄佳鑫,6岁饭量就超过了父亲,一顿能吃5碗米饭;7岁时他体重达到135斤;16岁则有300多斤。母亲带他去体检查肥胖的原因,做肾上腺CT扫描,射线根本穿不透脂肪;做核磁共振,他刚进去头肩膀位置就被卡住了。
比黄佳鑫小了4岁的冯阳对食物有着另一种依恋。2006年对于12岁的冯阳来说是人生面临的第一次改变,她有了个弟弟。在弟弟出生前,内心惶惶的她曾向母亲求证是否能够平等地爱她和弟弟两个人,“不是四六,也不是三七,而要平等”。母亲给了她肯定的回答。然而弟弟一出生,冯阳就被送去住校,学校距离她家只有不到10分钟的路程,父母给予的解释是,父亲在外地工作,母亲一个人带不了两个孩子。从那时开始,冯阳一个月只能见到三次母亲。“弟弟被爷爷奶奶宠坏了,一旦要求不满足就哭,我妈什么都不说会先骂我一顿。”冯阳告诉本刊,她觉得委屈、失落,甚至遭受了欺骗,“我一个人享受了10年的母爱,就这样送给另外一个人了”。
发表文章155篇 获得13个推荐 粉丝838人
哈哈,天下天鹅一样白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