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悦涵
2017-11-24·阅读时长5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779个字,产生2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最近网上口碑高涨的美剧《心灵猎人》根据《读心神探》改编。原著是前FBI探员约翰·道格拉斯(John Douglas)以自己的经历为主线讲述的非虚构故事,背景为上世纪70年代美国社会。警方在60年代一度高达90%的破案率,进入70年代却形势变化,过往依赖动机寻找杀人凶手的老方法不再适用。29岁的FBI探员霍尔登对“行为科学科”产生了兴趣,开始研究70年代罪案的新变化,即陌生人犯罪,通过对犯罪行为和嫌疑人的心理侧写,追溯变态连环杀手的心理动因。剧中,霍尔登和搭档兼上司比尔大量走访关押在联邦监狱内具有代表性的杀人犯,试图通过对他们的行为分析和深度交谈,推测犯罪动机,“将行为方式研究发展成罪犯个性侧写、犯罪研究和起诉策略”。
《心灵猎人》对原著结构进行了重新梳理,将书中的纷杂案例分为两条线索平行讲述,第一条线主要是霍尔登和比尔走访监狱的故事,他们和那些已定罪的连环杀人犯对话、录音、采访,完成自己的学术研究;另一条线是他们在各地讲学,过程中接触到当地的警察、案件,这些人向他们求教,请求帮助侦破疑难杂案。
剧中出场的第一个杀手,是艾德·肯珀(Ed Kemper)。这个角色的原型埃德蒙·肯珀(Edmund Kemper)是美国历史上有名的“女大学生杀手”。他在1972年5月到1973年2月间,绑架搭便车的女大学生到偏僻地,杀人、奸尸。探员霍尔登选择这个杀手作为自己的第一个切入点,是因为听说他“非常善于言谈”。和肯珀会面的这场戏,大卫·芬奇为了找到那种紧张又松弛的特殊气氛,一共拍了两天才完成。第一次会面结束,霍尔登完全被艾德所“征服”,惊讶于他的词汇量、思维的缜密度。艾德在描述自己杀人的行为时,用到“使命”这个词,这让霍尔登觉得奇异又难忘。回去后他和女朋友约会时仍在谈论艾德,正攻读社会学硕士的女朋友提醒他:不要每句话都相信艾德说的,因为听上去他是“别人想听什么就说什么的那种人”。她教了霍尔登一些心理学方面可以给人增添好感的小技巧,以求打破艾德的“友好屏障”,让他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
剧中充满了这种运用心理学常识精心构造问话、审讯的细节。如《卫报》评论,《心灵猎人》“带人们进入了很多现代心理学经典理论诞生的瞬间,包括‘连环杀手’(serial killer)这个最终流传世界的词,当时是怎样出现的”。
和艾德的第二次会面,霍尔登变得像个久未见面的朋友,与艾德分享自己的私生活、新交的女朋友。艾德开始回答霍尔登的问题,说起自己的童年:母亲因为和他父亲婚姻失败,有仇男情结,而艾德长得和他父亲十分相像,所以母亲从小就对他不好。艾德选择女大学生作为自己的猎物,是因为他母亲在一所大学做管理员,整天无微不至地照顾那些女生,并认为艾德永远配不上那些女孩子。可是,在即将到达问题的核心前,艾德又一次将自己封闭,第二次探访结束。
发表文章204篇 获得7个推荐 粉丝581人
《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