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畅
2019-06-12·阅读时长4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299个字,产生1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泾县造纸厂的工人在用纸帘捞纸(视觉中国供图)
记者/刘畅
实习记者/贾雨心
寻檀
初夏六月,中条山西南段的五老峰难得下雨。索道把游客从山下拉到半山腰。“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脑中想着《魏风·伐檀》里伐树的场景和声音。所伐之木为青檀,是中国的独有树种。我张着耳朵搜寻潺潺的流水,眼睛贴着缆车的玻璃,巴望在云雾遮掩的山峰间,千余种植物里,觅得一两棵《诗经》中的树。
此地正是《诗经》时代魏国的地盘,理应不难找。史料记载,青檀的木材坚硬而厚重,富韧性,结构较细致,可作建筑、家具、车辆及细木工等用材,在古代常被用于制作弓箭。史料记载,“可为良弓,唐时做弓者,多在河中,其技尤胜”。而中条山一段史称“檀山”,山上尽是茂密檀林。虽然春秋时此地为亚热带气候,雨量充沛,平均气温也比现在稍高些,更适宜青檀生长。但光绪年间的《永济县志》也说,“河东有独头山,多青檀”。作为我国特产,青檀也并不娇气,它喜钙、耐旱和瘠薄,根系发达,在长城以南地区都能生长,既能适应石灰岩的山场,也能生长在酸性的花岗岩山地及河滩地、河谷溪旁,甚至可以做防护林。何况上世纪90年代,当地林业部门调查时,仍在附近的山中发现青檀,并记录在新修的县志里。
工人在用现代机器造纸(视觉中国供图)
不过在缆车上远望难以分辨。根据植物学的分类,青檀属榆科石灰质指示性落叶乔木,阳性树种,常生于山麓、林缘、沟谷、河滩、溪旁及峭壁石隙等处。但理论难于实践,现实是,眼前提拔的苍木似乎均有可能。还是需近观分辨树叶。相比容易混淆的榉树和榆树,青檀叶从叶根伸出三条动脉一般的叶脉,而从叶根开始,便有细密的锯齿直到叶顶。甚至若能见到像铜钱一样的青檀果实,更可“一锤定音”。
然而除了被山雨浇了个透心凉,不仅不闻溪水潺潺,也没有青檀的踪影。园区管理员告诉我,林业部门做过调查,此地已没有青檀。目前晋南地区,青檀最确切的生长区域,在中条山脉东段的历山自然保护区的原始森林里,像宝贝一样供着,外人难以进入。研究显示,在原始森林里,青檀虽然结实率高,可以随风传播,但所处环境多为裸露岩石,土壤贫瘠,成熟的果实凋落后难以进入土壤,天然更新困难。而中条山西段、中段毗邻城市,山中早已开发,自然生长的青檀少之又少。
觅不到青檀,我转向寻找山间的古檀道。
越过中条山,来到平陆县洪池乡南王村与芮城县陌南镇檀道村交界处。上世纪70年代,芮城县公路段在中条山二十岭修筑解州至陌南公路时,开山时劈落下一块石壁,上面有西汉石刻“汉大阳檀道界位列三公”,表明此地既为古人伐檀区道之地,也应是汉时平陆县和芮城县的界石。而光绪版《永济县志》记载,“古魏城东北30公里中条山上有檀道岭,岭下有檀道村,此皆与《伐檀》一诗有关。陌南镇檀道为古代魏国百姓伐檀、运檀的驿道。因古檀道之故命村名檀道村”。
相传檀道庙位于檀道村南,想必也离古檀道不远,成为我寻找的“锚地”。此庙确实只有名称上与“檀道”相关,实为供奉后土娘娘的后土圣母庙,多为求子、保平安,又留有“虞芮让畔”的古礼。庙中有两棵古树,却是古柏。村中人说,古檀道已不知所终。
发表文章102篇 获得5个推荐 粉丝498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