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宛丘之上,重叠的风景

作者:丘濂

2019-06-12·阅读时长12分钟

2819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6284个字,产生2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宛丘一直是一个高于地面的台地,当地人称作“平粮台”


摄影/朱墨

宛丘之路

古宛丘遗址位于今天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城的东南方向。若是前往宛丘,不妨参考《诗经·陈风·东门之枌》中隐含的路线——“东门之枌,宛丘之栩。子仲之子,婆娑其下。”东门的解释之一,便是陈国都城的东门。当时的人们先出东门,路过枝繁叶茂的白榆树,而后到达长有栎树的宛丘。他们看到,陈国大夫的女儿正在树下婆娑起舞。

我们从淮阳县城中心沿着民生街一路驱车向东。当前方出现一片水面时,陪同的遗址工作人员说道:“刚刚就算出东门了。”以这个“想象中的东门”为中心,南北方向的小路上盖着密密麻麻的平房。它们全部盖在了以前东城墙的基址上,即将面临拆迁。政府准备把城墙的位置清理出来。重建城墙很难被批准,据说也许要建个环城步道。

东门的位置大致有迹可寻,因为淮阳城的轮廓基本未变。淮阳县志办主任告诉我,从文献记载来说,淮阳城墙,最早是西周时期陈国的第一位君主陈胡武公修建的都城。之后,汉、宋、明、清几代都能找到加固重修的记录。1947年,淮阳解放不久后,政府考虑到战略需要,组织民众将城墙陆续拆除。“可以说,淮阳城是中国自兴建后延续使用时间最长的城市之一。”1980年,河南省考古研究院工作的曹桂岑曾经在尚未有人占用的南城墙东段地面来打探沟,目的是对地下土层进行解剖,更准确地断定城墙年代。他介绍说,从夯窝和土层中的遗留物来看,可以把城墙年代上推到战国时期的楚国。公元前478年,陈国被楚国所灭。公元前278年,楚国顷襄王又将国都从郢(今湖北江陵)迁到陈国的故都,沿用陈国都城。因此,虽然考古上没有找到陈国筑城时候的痕迹,综合文献资料,尤其是《左传》中记载陈国的庆寅、庆虎修筑陈城,引起役人暴动的事件,当地还是把这消失的城墙和城门都称作“陈楚故城”。

东门在《诗经》里有着特殊的含义。《诗经》题目中含有“东门”的诗歌,《陈风》有三首,《郑风》有两首,基本都和男女情爱有关。一种观点是,东方代表春天。《汉书·律历志》中将东方称作“少阳者”,而“阳气动,物于时为春”。和万物生发的时令相联系,东方便有了种族繁衍的意味。于是《陈风》中,无论祭祀还是男女相约,都是要出东门。另外,东门作为社会生活的中心也由城市布局决定。学者康庄就考证,先秦时期,城市多坐西向东,东门就是正门。除去鲁国之外,其他诸侯国基本都是仿照洛阳的建制,以西边的小城连接东边的大城。以对郑韩故城的考古发掘为例,大量的生产工具、铜钱、手工作坊和粮仓的遗址都发现于东城,那里曾经有热闹的市井画面。


宛丘有着层叠的历史遗存,其中一层是龙山文化古城的遗址


《陈风》中,东门附近的风景并不止白榆树。另一首《东门之池》中,反复用“东门之池,可以沤麻”“东门之池,可以沤纻”以及“东门之池,可以沤菅”来起兴。麻和纻都是纤维植物。它们在采集后需要浸泡在水里,使得麻皮组织腐蚀,纤维才容易剥离,用作织布的原料。菅是一种茅草,过水后可以搓成绳子。这首诗讲的就是东门附近有水池,能够完成这些植物的前期处理工作。淮阳如今四面都环绕湖水,“东门”外就有东湖的广阔水面,很容易让人对应到诗句。其实根据周口市考古工作者的调查,这样的湖区景象在唐代时才出现,金代后期基本接近现在的样貌。最主要的形成原因是黄河改道之后,直接会冲击城池。人们取土来筑造防洪堤坝,导致城外堤坝内部越来越低洼,外部则黄土泥沙淤积越来越高。本来陈楚都城外就有护城河的壕沟存在,人们在城外取土修建城墙也会留下坑塘。这些低地都连在一起,逐渐大自然的雪雨充盈,就成为现在“回”字形的湖区。

县志办主任李乃庆分析,《诗经》时代,陈国都城内外都可能存在水池,是日常取土后蓄接了雨水的结果。尽管此水池非彼水池,但水中的植物却是相通的——《陈风·泽陂》中“彼泽之陂,有蒲有荷”描绘了池塘中蒲草与荷花平分秋色的景象,并用艳丽的荷花比喻身形硕大的美人。此时,荷花尚未开放,层层叠叠的荷叶一直延展到远方。在蒲草和芦苇组成的水草丛中,白鹡鸰正上下跳跃着鸣叫。这仍然是淮阳的环城湖上最引人注目的景观。

文章作者

丘濂

发表文章128篇 获得6个推荐 粉丝1484人

《三联生活周刊》主笔,毕业于清华大学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专业。美食、传统文化和城市话题爱好者。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诗意中国

寻访《诗经》的山、水、植物

8465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2)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