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维姆·文德斯:孤独是一种特权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19-06-06·阅读时长17分钟

2685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8584个字,产生49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维姆·文德斯(摄影 皮特·林德伯格)


记者/陈璐

谈到文德斯,脑海中总是容易浮现出太多关键词,“德国新电影”“公路片”“金熊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作为二战后成长起来的一代,这位导演对于中国影迷而言既熟悉又陌生,他的许多电影,包括《德州巴黎》、《柏林苍穹下》以及《爱丽丝城市漫游记》都曾经影响过许多中国观众,但我们很少有机会可以在大银幕上看到这些影片。不过,北京“文德斯大型电影回顾展”期间,中国电影资料馆将放映21部文德斯的影片,其中大部分是由文德斯基金会修复过的版本。

不知道是被反复叮嘱要控制时间弄得有点紧张,还是因为文德斯“新德国电影四杰”的名头过于响亮,当他穿着一身休闲的黑色衣服在高脚凳上坐下时,我竟然犯了个初级错误,忘记打开录音笔。“你是不是忘记开录音了”,文德斯笑着指了指我的录音笔,然后看着我讲道,“我第一次做采访时候,就忘记了录音,所以不得不回去想办法补救。”

在成为一名导演前,文德斯曾是一名电影批评家,还和日本导演黑泽明有过一段有趣的采访故事。当时,年轻的文德斯列了很多很长的问题专程飞到了东京问黑泽明,他却始终只回以简单的是或者不是,令他十分担心将无法完成任务。直到最后一个问题,文德斯问了他是如何拍摄《七武士》一个雨中场景时,黑泽明才打开话匣,滔滔不绝讲了一小时,总算令这篇采访变得有价值。

虽然不确定曾经忘记录音这件事是否是为了缓解我的尴尬而编造的一个美丽谎言,但这确实令我顿时放松下来。

文德斯说话语速很慢,有点像他的电影,往往需要静下心来慢慢进入。不少人觉得他的影片很“闷”,豆瓣上甚至有人评价,“电影圈最闷的片子在欧洲,欧洲最闷的片子在德国,德国的闷片佼佼者当属‘德国四杰’,‘四杰’中最爱拍闷片的是文德斯。”

在中国电影资料馆几天的放映中,一些人在观看的途中陷入沉睡。但更多可以感受到的是,他受到了中国年轻影迷的喜爱。在接受采访时他也谈到,自己对此感到十分惊讶,在中国这次的活动现场,大部分观众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而在德国,自己的影迷可能都四五十岁了。影迷的活跃表现令人印象深刻,为了争夺与文德斯提问交流的机会,现场观众从一开始的甩球衣,到后来的摇酒瓶、将自己裹成木乃伊……着实费尽心思。

为什么文德斯如此受到中国影迷,乃至年轻一代的欢迎?他不是一位获得了巨大商业成功的电影导演,大部分的电影都拍摄于2000年以前。带着一丝好奇和仰慕,我试图在这难得几日面对面的接触中去了解更多真实的文德斯。


《柏林苍穹下》剧照 (文德斯基金会供图)




《公路之王》剧照(文德斯基金会供图)


成为导演

“从童年起,我就想要去旅行,我只想离开,走得越远越好。”1945年出生于德国杜塞尔多夫的文德斯,谈到二战对于他创作的影响时,曾这样提到。在他出生的时候,杜塞尔多夫几乎被战火夷为平地,而他从书籍、音乐和电影中得知,远方有一个和现实中的德国完全不同的乐土,叫作美国,这在潜意识中对文德斯的创作形成了很大的影响,令他对美国文化殖民的探讨成为很多影片重要的一部分。

不过,当时德国电影文化并不发达,文德斯经常和人去电影院看电影,并深深喜欢上了五六十年代的美国西部片,这在之后影响了他的创作。尽管如此,他并未在最初就树立要当导演的目标。因为文德斯的父亲是一位医生,他曾想过要学医,后来他还想过要成为一位画家。1965年,文德斯来到巴黎,决定学习美术专业。这个时候,他偶然间邂逅了法国电影资料馆这座电影宝库,并以一天一部或者两部甚至五部的速度开始看电影。一年之内,他便大概看了几千部影片,并意识到“电影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东西”。

1967年,文德斯进入当时刚成立的慕尼黑高等影视学院学习。在这里,他称自己先成了一名电影批评家,然后才成了一名电影导演。因为每天都观看了大量的影片,文德斯为了记住这些内容,常常在回家后在黑暗中记录自己的观后笔记,再通过阅读电影史方面的资料和书籍,将这些电影放在电影史的纬度里进行思考,他表示,“我看了很多,也写了很多,这就是我学习电影的方式。”

文章作者

三联生活周刊

发表文章6048篇 获得8个推荐 粉丝47969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中读签约机构

收录专栏

全球产业链的微观调查

印度班加罗尔、越南北宁、中国丹阳与温州

7393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49)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