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症患者达·芬奇

多动症患者达·芬奇

作者:袁越

2019-06-06·阅读时长3分钟

5435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540个字,产生2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马可·卡塔尼


达·芬奇是个百年不遇的旷世奇才。他虽然只活了67岁,却在数学、物理学、天文学、气象学、建筑学、工程学、医学和绘画等领域都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一辈子活出了别人几辈子的精彩。

一个人精通一样事情并不难,难的是同时在好多个不同的领域都有创新。达·芬奇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的心理学教授马可·卡塔尼(Marco Catani)提出了自己的解释。他和同事们在2019年5月23日出版的《大脑》(Brain)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认为达·芬奇患有多动症,而这就是达·芬奇之所以如此多才多艺的原因。

多动症全称叫作“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以下简称ADHD),其症状从这个拗口的病名就可以猜个八九不离十了。大部分人都习惯于把这个病和儿童联系起来,认为只有小孩子才会得ADHD,长大后自然就好了。但事实上这个病可以一直延续到成年,很多人甚至一辈子都逃不开ADHD的掌心。

问题在于,达·芬奇已经去世500年了,卡塔尼教授是如何做出这个诊断的呢?答案就藏在达·芬奇的生活细节里。卡塔尼教授收集了达·芬奇亲朋好友留下的很多记录,发现他有3个生活习惯与ADHD的经典症状非常吻合。

第一,达·芬奇有严重的拖延症,经常把他的雇主拖得痛不欲生。比如那幅著名的《蒙娜丽莎》画了16年才画好,《最后的晚餐》虽然只用了3年,但那本来就是一幅湿壁画,需要画家在新粉刷的石灰墙壁上快速作画,湿石灰一旦干了就画不上去了。达·芬奇似乎知道自己有拖延症,想尽了各种办法试图绕过这一限制,比如改进颜料成分等,可惜效果不佳,导致这幅名画后来褪色严重,成为一大遗憾。

文章作者

袁越

发表文章535篇 获得19个推荐 粉丝4225人

《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全球产业链的微观调查

印度班加罗尔、越南北宁、中国丹阳与温州

7393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2)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