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暑期档“剧王”,哑火了吗?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07-25·阅读时长22分钟

184人看过
南橘北枳,“借鉴”《绝命毒师》既难有真正的佳作,也难有真正的突破。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暑期档向来是长剧争夺观众的关键战场。短剧来势汹汹,长剧平台更需拿出押宝的“剧王”,以巩固原有用户群体,并能吸引年轻观众回归长剧。《扫毒风暴》就是平台寄予厚望的“剧王”。

导演五百此前执导的《扫黑风暴》成为大爆款,《扫毒风暴》以缉毒为切口,延续硬核风格;段奕宏与秦昊领衔主演,呈现双雄对决;剧集同步在央8黄金档播出,台网联播增加声势;从口碑上看,《扫毒风暴》也表现不俗,豆瓣开分7.9分。

然而,从有效播放量排名来看,《扫毒风暴》与同期剧对打时,一次第一都没有拿过(截至发稿)。哪里有不登顶的“剧王”?事实上,《扫毒风暴》一直被“故弄玄虚”等争议困扰。这部没爆的“剧王”,折戟在它的短板上。



文|曾于里

图片
以下内容涉及剧透,请谨慎阅读

堕入犯罪深渊

《扫毒风暴》的核心原型,是我国禁毒史上震惊全国的“1999年广州12.36吨冰毒案”主犯刘招华。

刘招华早年参军、从警,因对财富的贪婪走上犯罪道路。1995年起,他利用化学天赋研发出独门制毒技术,无需管制原料麻黄素,直接用苯基丙酮合成高纯度冰毒。至1999年案发,其制毒总量达31吨。刘招华开始逃亡生涯,多次化名藏匿于全国各地,甚至利用假身份“见义勇为”登上报纸。直到2005年3月,刘招华落网。

在此之前,张颂文主演的《猎冰》也是以刘招华为原型。而不论缉毒题材以哪个大毒贩为原型,在2008年《绝命毒师》系列火爆全球之后这一系列5季在豆瓣平均分9.4分),国内不少缉毒剧创作,特别是讲述普通人逐步堕入犯罪深渊的故事,多多少少都受到《绝命毒师》的影响。《猎冰》如此,今年3月播出的王宝强主演的《棋士》亦如此。

纯粹从戏剧角度来看,《绝命毒师》的结构具有很强的张力。沃尔特·怀特最初的制毒动机,源于肺癌晚期的生命危机与家庭经济的双重压迫。在传统社会规则无法提供出路的情况下,这个落魄的化学教师选择将化学知识异化为犯罪工具,制造高纯度冰毒快速积累财富。其悲剧性在于,一个原本奉公守法的公民,在医疗体系的压榨和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公面前,被迫用违法手段对抗系统性的生存危机。经济动机逐渐被权力欲望、自保以及自我证明的需求侵蚀,最终演变为对犯罪帝国的掌控欲。观众目睹了一个普通化学教师如何一步步突破道德底线,这种渐变过程远比直接展示毒枭生涯更具代入感。人物在每个关键节点作出的选择都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普通人面对诱惑时的脆弱。

《猎冰》中的黄宗伟,《棋士》中的崔业,以及《扫毒风暴》中的卢少骅(秦昊饰),在堕入犯罪深渊之前,都是小人物,拥有相似的落魄起点。但不论怎么接近,观众都很清楚,在国内是不可能存在什么《绝命毒师》的。

直白地说,我们能够没什么心理负担地接受《绝命毒师》,因为这是一个发生在美国的故事。在国内,整个社会对毒品与毒贩的憎恶,已形成磐石般的共识,抵制毒品的意识渗透在社会的方方面面。这种态度没有缓冲地带,不接受任何“迫不得已”的辩解,不承认“情有可原”的托词。

这就导致国内那些“借鉴”《绝命毒师》思路的缉毒剧,最终会陷入类型上的“矛盾”。一方面,毒贩堕落的叙事,需以普通人的起点为基础,才能构建戏剧张力,但社会对毒品及毒贩的零容忍共识,又要求不能对其产生任何同情,这种既要展现堕落过程的人性基础、又要坚守道德批判立场的边界很难把握。另一方面,警察作为主线必须保持主导地位,双强对决的设定中,警察形象弱化会削弱主线的严肃性,而警察过于强化又会与毒贩能够发展壮大的情节逻辑产生冲突,这种强弱尺度的平衡,同样构成难题。

南橘北枳,“借鉴”《绝命毒师》既难有真正的佳作,也难有真正的突破。

“剧王”气象

正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扫毒风暴》显示出它的“剧王”气象——它是一部契合国内语境,更具原创性,也有更大野心去揭示1990年代国内毒品生态的缉毒大剧。

《扫毒风暴》有四条主线。

一条主线是卢少骅的堕落。卢少骅最初只是西港(剧中虚构的城市)化工厂保卫科的副科长,哥哥卢少东的贸易公司因走私发家,卢少骅偶尔帮忙打理杂事。卢少东的贸易公司卷入走私毒品案,卢少骅四处奔走,在制毒的暴利诱惑下,堕入深渊。

一条主线聚焦于林强峰(段奕宏饰)为代表的缉毒警察,展现他们的执着坚守与牺牲。林强峰曾在宛北(剧中虚构的“境外”)贩毒集团卧底,目睹同事被毒贩残忍杀害。调回西港缉毒支队后,他逐渐锁定卢少骅,与卢少骅以及背后更庞大的制毒贩毒组织展开漫长较量。

以上两条主线在缉毒剧里很常见,《扫毒风暴》也并没有止步于此。剧集的第三条主线,是深入境内外毒枭的组织架构,揭示他们的内斗。西港市,地方乡绅罗炳章(侯岩松饰)是宛北大毒枭云鼎恩(许绍雄饰)在国内的代理人,控制着传统的海洛因生意。西港南田镇副镇长金永祥(王建新饰)和兄弟金双喜(葛四饰)贩卖冰毒,抢占新兴毒品市场,触动了云鼎恩的利益,他派出杀手在国内铲除对手。

宛北的毒贩势力同样错综复杂。云鼎恩是宛北贩毒大佬,也掌控着地方武装;云鼎恩的女婿周少雄(吴晓亮饰)野心勃勃,一直想取代云鼎恩,他威逼卢少骅制毒,更残忍杀害怀孕的妻子并嫁祸他人,以制造宛北派系内斗,他再坐享其成……毒品的利益让各方恶势力陷入疯狂,黑吃黑的戏码不断上演。  

境外风云不为“猎奇”,是去展现不同势力在生产、流通、销售环节的分工协作与利益博弈,揭示毒品犯罪并非孤立的个体行为,而是形成了具备层级结构、利益链条和对抗关系的系统性网络。缉毒工作需面对的不仅是单个毒贩,更是盘根错节的利益联盟,这既提升了剧情的戏剧张力——避免了单纯依赖警方行动推进叙事的单薄性,也深化了对禁毒斗争复杂性与长期性的认知。

《扫毒风暴》的第四条主线,详细铺陈了毒祸蔓延后,对社会各阶层的祸害。比如一出场就死于非命的徐得胜,本是个想靠“生意”翻身的年轻人,受制毒人老鬼(张世饰)引诱贩毒,被云鼎恩派出的杀手杀害,死状惨烈;卢少骅的师傅邓建立是化工厂的老技术员,一生本分,为给妻子筹钱换肾沦为制毒工具,妻子离世,他服毒自尽,身败名裂;粤剧院台柱沈萍,为维持舞台风采染上毒瘾,毁了自己的艺术生涯,还间接导致儿子夏讯因吸毒过量死亡,家破人亡;本应拥有光明前途大学生,却因吸食冰毒陷入泥潭,成为毒品侵蚀年轻一代的缩影;不少公职人员在毒贩提供的巨大利益诱惑面前,彻底失守底线……

毒品像一张无形的网,跨越阶层与职业,将无数家庭拖入深渊,展现出其对个体生命的毁灭性以及对社会根基的侵蚀性。《扫毒风暴》对受害者境遇的聚焦,强化了毒贩作为加害者的本质属性,避免因过度刻画普通堕落为毒贩的过程而可能产生的不当同情,又使缉毒斗争超越单纯的猫鼠游戏,升华为对社会正义和公共健康的捍卫。

所以,单纯从叙事架构来说,《扫毒风暴》的确超越了市面上绝大多数缉毒剧的格局,也具备“剧王”的气象。多条主线,丰富群像,不依赖密集反转制造刺激,转而在时间跨度、空间转换、复杂关系中还原禁毒工作的艰巨性。在观众注意力日益分散的娱乐环境中,《扫毒风暴》依然选择追求宏大视野、宏大叙事,是有些冒险,也需要勇气的。如果拍好了,既能登顶“剧王”,也能为长剧正名。

故弄玄虚的争议

观众是“剧王”的最后一环。只有观众去看剧了,有讨论,有反响,作品才获得完整的生命。在这一点上,《扫毒风暴》的“剧王”之称底气不足。剧集热度表现一般(截至发稿时还未进入平台的爆款俱乐部),有效播放量平平。虽然豆瓣评分不错,但评分人数不多,与此同时,社交媒体上对于这部剧也不乏“故弄玄虚”的批评。

在短剧冲击下,“生死7分钟,黄金前3集”愈发成为长剧领域的黄金定律——观众通常在开篇7分钟内决定是否弃剧,而前3集的质量直接决定作品的市场存活率。以此观之,《扫毒风暴》做得很不理想。

剧集开篇前20分钟是一场婚礼。这是很多大剧的做法,以聚会、婚礼或葬礼开场,因为这类仪式化场合打破了常规线性叙事的拖沓感,迫使所有核心人物在特定时空内集中亮相;在正常时间流速中,需要数日甚至数月才能建立的人物关系,也能通过仪式特有的情感强度被瞬间激活。《扫毒风暴》也是这样的功能:卢少骅的侄子大婚,与卢家关系密切的人均来吃喜酒,也偏偏在这个时候,卢少骅的哥哥被逮捕,迅速将主要人物卷入困境。

剧集的创作意图虽然可以理解,但多数观众的观感是“混乱”,不仅因为出场人物众多,人物关系复杂,还因为出场人物在之后剧情中的比重有轻有重,但编剧并未做出有效的详略区分,也没有通过有效的情节构建,让观众在这一重要场合厘清人物的之间的亲疏远近,或者主要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这就极大增加了观众对于剧情的理解成本。婚礼举行途中,又发生了一场命案,各方毒枭势力也一一登场,让本就不易理解的剧情更加扑朔迷离,要认清谁是谁都要做笔记。

《扫毒风暴》在“黄金前3集”就将剧集的主要人物、主要矛盾呈现出来,给观众的观感并不是“叙事高效”或“紧凑”,而是故弄玄虚,因为编剧有意丢失关键信息,留下一些空白,留待观众看完后续剧情来填空,偏偏“空白”的不是细节而是核心逻辑,观众无法通过既有认知框架完成意义补全,就会严重增加理解的成本。比如林强峰一来到西港,是先到一家理发店,洗发的途中理发店老板娘左小青饰)问了一句,“你头发怎么比以前少了,阿古”。林青峰顿时警觉,他反问“你怎么来西港”,老板娘说,“这是他老家啊”。这个桥段很突兀,有诸多疑点,令人困惑。后来观众才知道,老板娘叫王菊花,是宛北大毒枭的女儿,阿古是林强峰在宛北卧底的名字,王菊花口中的“他”是他的恋人、也是一名卧底警察,叫李百川,死在了宛北。

窥一斑而见全豹,《扫毒风暴》中一众主要配角的出场,几乎都是说一半、藏更大半的风格,大量信息需要观众依靠后续剧情来填空,观剧过程变成一场信息解码的体力劳动,观众要很费劲地在碎片化的信息中捕捉核心逻辑。诚然,只要耐心熬过十来集,把十几个主要人物的脸都认清了,人物关系搞明白了,就能get到《扫毒风暴》庞大的叙事架构、就会感觉它“渐入佳境”,问题是,多少观众已经在这个过程中弃剧了?

《扫毒风暴》对手持摄影的滥用,加剧了故弄玄虚感。剧集采用手持摄影,本意是增加纪实感。镜头随着角色快速移动,在追逐中剧烈摇晃,视觉上的不稳定直接传递出情节的危急感,观众心理上更容易进入剧情设定的高压环境。但是,若全程采用这种手法,动态与静态的对比就会消失,紧张感反而被稀释,镜头持续晃动也容易造成视觉疲劳,分散观众对剧情本身的注意力。《扫毒风暴》竟然几乎全程采用手持摄影,日常对话甚至静态场景都充斥晃动镜头,毫无节制,也难怪观众吐槽“晃得人想吐”。  

除此技术上的不足,《扫毒风暴》还有一大败笔——林强峰与乐队主唱王奇(于文文饰)的感情线。几乎是游离于缉毒线,没有任何CP感可言,很尬也略无聊。而段奕宏、秦昊等中生代演员的同质化困境,也再一次在《扫毒风暴》中体现出来。很难说是“老叔们”演技差,而是当他们频繁地在警匪悬疑剧里出演同类型角色,段奕宏就会让人觉得“演什么都像在演袁朗”,秦昊一演阴郁小人物就看到张东升的影子。唯一让人觉得欣慰的是,在这部一开始并不容易进入的剧集中,段奕宏、秦昊等老面孔以及他们的类型化角色,其实有助于观众理解人物和剧情——一看到他们,就知道他们是正派反派,甚至他们的个性也能知道个大概。

客观而言,《扫毒风暴》瑕不掩瑜,豆瓣7.9分有点虚高,但底子不差,是一部更本土、更宏大的缉毒大剧。可惜,它终究是半部“剧王”。这不能将锅甩给观众,指责观众吃不了“细糠”云云,而是在文娱内容竞争激烈、观众手握海量选择的背景下,大家对“慢热”“渐入佳境”的宽容度正在急剧收缩。长剧若要突围,就得精益求精,尽可能减少短板或没有短板。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排版:球球 / 审核:雅婷


招聘|撰稿人


详细岗位要求点击跳转:《三联生活周刊》招撰稿人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

大家都在看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发表文章524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6136人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中读签约机构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