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读书
2019-05-23·阅读时长10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5378个字,产生2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孙静
数年前,我在安溪调研。房东老肖带我去村里的新晋茶王家里斗茶。斗茶的器具均为白瓷盖碗,白瓷便于辨别茶汤色泽,也不会如紫砂壶修饰茶味和香气。参与者热衷于考量茶叶冲泡多次后的口感变化,所以每泡茶前会放置多个白瓷碗。斗茶的气氛也不如美国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Clifford Geertz)在巴厘岛所深描的斗鸡那样紧张刺激,反而显得过于彬彬有礼—因为要顾及彼此的面子,所以这样的家户斗茶往往其乐融融。
另一方面,通过层层筛选,评选出年度“茶王”的茶王赛,作为官方的正式斗茶,规格更高,竞争更为激烈。获此殊荣堪比中了状元,是对制茶者手艺的最高认可。茶王赛是安溪人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一大文化创新。通过仿拟闽南民间的绕境仪式,用恭迎“王爷”的方式来恭迎“茶王”,整个乡村都笼罩在迎神赛会的节庆氛围中,从而将斗茶推向高潮。茶叶开放流通以来,茶王赛成为助推茶价上扬的重要手段,帮助这个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县摘掉了贫困的帽子。九十年代中后期,这一茶王赛的形式又走出福建,到达广东、厦门、上海,最后在香港拍出了一百克十一万港币的天价。茶王赛犹如茶叶市场化的一把金钥匙,迅速撬动了财富的聚宝盆。
每到茶季,大小规模不一的斗茶便在安溪的各乡村城镇的家户或茶叶交易市场上演。茶价是比出来的,一户户,一村村,一乡乡地比,比出高低和等级,从而确定价格。同时,因为铁观音在市场上更受欢迎,所以,安溪原有的黄金桂、毛蟹、梅占等色种茶退居二线,斗茶的主角让位于铁观音。在外部市场的刺激下,北部新茶区为了适应北方人的口感需求调整轻发酵制作工艺而迅速占领市场,旧有的铁观音“正味”逐渐衍化为清香、浓香、陈香等类别。南部茶区西坪镇的魏氏和王氏两大制茶世家,在茶价突飞猛进的十年中也相继“发明”了一套完全不同的铁观音起源传说来佐证本家族在制作工艺上的正统性。这种发明,在文化人类学家眼里,当然是令人兴奋的。因为神话传说的意义是在比较中得出的,越是这样竞争性的社会结构关系,神话的意义转译功能越强。魏氏以观音托梦来解释其祖先寻得第一株铁观音的可靠性,显然这样的神话叙事完全容纳于观音文化盛行的闽南;而王氏的后人则以文人仕官的视角把帝王搬了出来,称铁观音这一名号得自乾隆帝的钦点,这与处于帝国海疆的社会历史心态也相适应。二○一三年,当西坪镇为铁观音的正统性争得不可开交时,作为北部新茶区的感德镇很快请出了他们自己的新神明“茶王公”谢枋得。这位南宋遗老因为家国破碎而南下避居,留下了不少历史传说,但被请出来主持茶事还是头一回。可以说,对起源神话正统性的争夺是南北茶区分庭抗礼局面确立的重要标志。助推茶王赛的安溪茶人告诉我,他们乐于见到这样的竞争局面。“越竞争,越能出好茶,茶价就越高。”持此观点的安溪人必然熟稔斗茶与交换价值的关系,却未必看到后者也刺激前者,进而引发了近三十年安溪社会结构和心理的重大变迁。
发表文章1317篇 获得3个推荐 粉丝20772人
人文精神 思想智慧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