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爱乐
2019-05-09·阅读时长6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371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 / 容惠)
1872年10月22日,德彪西开始了他在巴黎音乐学院12年的学习生涯。11岁的德彪西个子不高,略微有些胖。他脸色苍白,头发凌乱,总是穿一件带有腰带的棱纹上衣,手里还经常拿着一顶有丝带饰边的制服帽,帽子中间就像水手的贝雷帽那样有一个丝绒小球。他看起来像个典型的工人家庭的孩子。体格粗壮、神态不安的德彪西很害羞,这使他显得笨拙而阴沉。德彪西说也说不好,写也写不好,所以人们都对他没好印象。因为缺乏正规的学校教育,他的拼写错误很多。德彪西沉默寡言,神经敏感。他很突出的一个特点是不善于和别人打交道,喜欢独处。他用那些别人看来很幼稚的行为表现自己的高傲。由于出身低微,他总感觉被人瞧不起,于是他故意将自己的姓氏“德·彪西”连接起来,拼成“德彪西”,这样就使他的姓氏看起来像是贵族的姓氏。音乐学院的老师和学生都在议论,觉得他的这种做法很奇怪,难以理解。
德彪西第一位老师是艾伯·拉维尼亚克(Albert Lavignac)。当时这位年轻的导师只有27岁,负责一个视唱练耳班。对德彪西原有的钢琴演奏风格,他并没有刻意加以改变。此时这个11岁男孩的天赋不仅表现在弹奏方面。多年以后,拉维尼亚克成了音乐理论家,他还多次谈到,自己的确借鉴了不少这个无礼的学生的反叛思想。友谊在这对师生之间很快就建立了起来。除了普通学生必须完成的教程,拉维尼亚克觉得有必要让德彪西了解一些名家的作品,甚至一些现代音乐作品。于是,德彪西在课后就经常留下来,听他讲授瓦格纳的《汤豪舍》(Tannhauser)或是海顿、莫扎特的四重奏。在拉维尼亚克班里学习期间,德彪西第一次参加了巴黎音乐学院的音乐竞赛,获得了铜奖。拉维尼亚克写了一本瓦格纳的传记,书中对乐剧的分析非常实用,还有现成的拜罗伊特(Bayreuth)剧院演员名录。书中简单介绍了瓦格纳的主导主题,尽管这本书的有些生平资料经不起20世纪人类常识的推敲,但它是这类书籍中迄今为止最有价值的一本。那个时候能像拉维尼亚克那样深入到瓦格纳音乐精髓中的法国人不多。尽管拉维尼亚克在1873年写的这本书有些错误,但他自1873年起的四年中对德彪西的教诲却是有成绩的。学校要求拉维尼亚克将这位脸蛋黑黑、不好对付的年青人转入他的基础乐理班时,他自己也只是个27岁的年青人。而对乐理知识,德彪西只略知一二。拉维尼亚克看出这位男孩非同寻常,他开始喜欢德彪西;而德彪西也有些情不自禁。拉维尼亚克不是一般的老师,他在课外帮助德彪西学习新课,包括十五年前流行于巴黎的瓦格纳《汤豪舍前奏曲》等等。两人都非常痴迷于这些课外练习而浑然忘记时间,以致有一次几乎是摸黑走出音乐学院琴房的,因为琴房在几个小时之前就已关闭了。
发表文章834篇 获得2个推荐 粉丝18389人
三联书店《爱乐》杂志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