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博客天下
2019-04-25·阅读时长18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9104个字,产生5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郑亚博
空中距离8100多公里,航程预计10个小时。2018年11月,一架飞机从伦敦希斯罗机场起飞,在专家的全程监控下行驶在英国至北京的固定航线上。希思罗机场是全欧洲最繁忙的机场,乘客吞吐量不断创全球新高,但是这架飞机没有搭乘一位乘客。飞机上安置、运输的是一件中国的青铜器物——“虎蓥”。
“虎蓥”由定制囊匣固定,囊匣的外面有一个防潮、防震、防挤压等特殊处理的外包装箱,箱体外加锁并贴上了有编号的封条,由打带机纵、横打上了铁箍。2018年11月23日,“虎蓥”安全抵达北京,结束了它异乡百年的流落。时隔半个月后,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了青铜“虎蓥”入藏仪式,标志着这件国宝终于真正“回家”了。
“虎蓥”的漂流和回归,是中国近代珍贵文物命运的缩影。这个漫长的故事要从100多年前的圆明园浩劫讲起,这次劫难造成了中国文物流失的第一大浪潮。与此后在中国掀起的日本侵华文物流失浪潮和1978年前后的文物流失浪潮相比,圆明园的遭遇最为触目惊心。
圆明园文物的浩劫
直接导致圆明园文物大量流失的原因众说纷纭,但是绕不开的是清政府难辞其咎。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清政府被逼签署各种丧权辱国的条约。到1860年英法联军兵临北京通州之时,英法威胁再签《天津条约》,若不同意则“两国唯有带兵进京”。清政府当时“进既不可战,退又不可守”,万般无奈之下采取“两弊相形,聊为避重就轻”,同意了条约的签署。据史料记载,咸丰同意距离故
宫20多公里外的英法使节入京换约,但英法突然提出“互换合约时,所有该国夷书,需亲呈皇帝御览”。这就意味着外国公使亲递国书时,需行跪拜之礼,咸丰帝对此深感意外。但英法的外交使节及《泰晤士报》记者一行39人来京议和时,态度傲慢反复强调“需面见尔王”但“却不能跪”,清政府向其解释“见皇上,自王大臣以下,无不跪”。
双方就此问题各不相让,谈判破裂。英法联军全线进攻,咸丰弃京仓皇而逃。中国文物的命运也随之滑向了最不可测的深渊。
一位法国的翻译官在后来出版的《翻译官手记》中,记录了圆明园文物被抢的一幕:“这一大群各式样的人闹哄哄地蜂拥而上,他们用各种语言呼喊着,争先恐后、相互扭打、跌跌撞撞,摔倒了又爬起来,诅咒着、辱骂着、叫喊着,各自带走了自己的战利品。初看起来,像是一个被人踏翻了的蚂蚁窝,那些受了惊的蚂蚁都带着谷粒、虫蛹、麦秆向四面八方跑去。”
英法在整个抢劫圆明园的过程中,两国的劫掠行为有很大差别。法国士兵多各自行动,“装满自己的口袋”,炮兵“利用弹药箱的每一个角落,装满之后又把放炮后用来冲洗炮管的水桶也都塞得满满的,最后他们甚至把炮口到整个炮身也都塞满东西”。英国则是有组织成系统的抢盗,《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记录:“英国人满载的车队,像是一支专业的货物运输大队,车队足足有8公里长。成千辆车子满载着战利品而去。”“带不走的就拿来斧头统统砸碎,然后再取下镶嵌在上面的宝石。”拿走、抢光、损毁所有的文物还不足够,最后还要一把火烧了整个圆明园。
发表文章568篇 获得6个推荐 粉丝2417人
博闻雅识,非凡之客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