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博客天下
2019-04-25·阅读时长13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6825个字,产生7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杨凯
1983年大年三十,在一个只有600平米的旧演播室里,导演黄一鹤带领一帮老艺术家创造了中国电视史上的一个奇迹。
那是个“色彩”并不丰富的年代:灰蓝色中山装是台下观众的标配,“晓庆衫”一夜间火遍大江南北;相声是最主流的艺术表演形式,在4个多小时的晚会中,相声足足占了90分钟;还被批为靡靡之音的《乡恋》成为流行最强音,当红歌星李谷一撑起了春晚的半边天,一人唱了9首歌……
当时,黑白电视机还是紧俏货,飞跃、三洋牌电视机都是奢侈品。
电视机产业不久迎来了大爆发。1984年,青岛的海信、四川的长虹和广东的康佳相继引进了松下的彩电生产线,政府通过直接出资或贷款投入150亿美元,打造出陕西彩虹、北京松下、深圳赛格日立等彩管基地。
1985年,我国电视机产量已达1663万台,成为仅次于日本的世界第二大电视机生产国。12年后,我国已拥有各类电视机近3亿台,电视机真正走进寻常百姓家。
赶上好时候的春晚开始了引领流行风尚的黄金岁月,逐渐成为亿万华人过年的标配。无数家庭围着电视机,看着春晚,吃着饺子,找到了“年味儿”。
《我的中国心》《冬天里的一把火》《相约98》……《宇宙牌香烟》《五官争功》《虎口遐想》……《警察与小偷》《昨天今天明天》《卖拐》《打工奇遇》……三十多年的春晚成了中国流行音乐史和艺术史的一个缩影,留下了太多经典。
春晚还扮演着另一个角色,这方舞台也记录巨变中国。自1984年第一个广告赞助商登上春晚开始,一部中国经济简史徐徐展开。
发表文章568篇 获得13个推荐 粉丝2417人
博闻雅识,非凡之客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