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我看辛丰年

作者:朱伟

2019-04-11·阅读时长11分钟

752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5925个字,产生1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朱伟

我不认识辛丰年。为探知他,专门向严锋要照片,因为,上海音乐出版社刚出的文集上竟没有他一张照片。其实,网上本是可以搜到的,他和赵丽雅的合影,网上也有。从照片看,是个耿介、执著、执拗的老人。

我想,同是爱乐人,辛先生应该与胡亚东的年龄相仿。查了一下,比胡先生还长几岁。两位先生喜欢音乐的范围相近。记得我们常说,胡先生听的是“老三篇”。所谓“老三篇”,指以贝多芬为主,然后是莫扎特、勃拉姆斯,当然还要加上舒伯特、舒曼等。辛先生是把勃拉姆斯换为德沃夏克,他也喜欢舒伯特,却不喜欢舒曼,换上德彪西。这两位,年龄相仿,家庭出生相仿,走的却是不一样的路。胡先生读清华,与同学拉弦乐四重奏时,辛先生参加革命了,从戎打天下。胡先生去苏联留学,辛先生在部队,成了个文职少校。胡先生回国后成了专家,辛先生在部队却一直不得志,“文革”中甚至被打成“反革命”,开除党籍军籍,遣送回老家改造。“文革”结束,辛先生平反了,却被要求在老家退休。胡先生则先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后成为中科院化学所所长,因此有机会从国外带回大量唱片。辛先生却一直在他老家南通,靠收录机录上海调频广播里的音乐。两人的爱乐方式截然不同。因此,照片上的胡先生,总是掩饰不住温暖的笑意;辛先生则严肃而鲜有笑容。胡先生退休后,除了参与社会活动,还喜欢摄影、收藏矿石。辛先生则应该是孤僻的,读到最接近他的严晓星的文章,说他杜门谢客,只与自己熟悉的人来往,我就觉得,与照片上的他、文字中的他对上了号。

他在《读书》杂志开专栏始于一九八九年,结束于一九九七年,专栏名叫“门外读乐”。八十年代中后期,沈昌文掌舵的《读书》,在继续团聚金克木、冯亦代、王蒙、黄裳这些老人的基础上,多了很多当时的新锐学者。那是《读书》服务日最热闹的时期,那时的《读书》上,经常会发一两篇讨论音乐的重要文章。我记忆深刻的,有张旭东写瓦格纳的。张旭东那时就是青年新锐。

辛丰年是老人,在当时《读书》作者中却算新人,负责他专栏的编辑是赵丽雅。那时《读书》在北京朝内大街一六六号,我描述过那氛围—早上很早去,楼道里没人,已经有浓浓的煮咖啡的香味了。沈昌文是以办公室为家的。中午,沈先生就带着访客们,骑自行车吃饭去了。他带我们去的都是好吃的小饭铺。他说他的工作,就是找人吃吃喝喝。那时沈先生手下有四员女将:吴彬、杨丽华、赵丽雅、贾宝兰。是赵丽雅告诉我辛丰年在南通的。她那时联系了一批老人,张中行就是她带我去见的。赵丽雅后来离开《读书》,到中国社科院做学问,就变成了“扬之水”,辛丰年的专栏也就停了。

在《读书》开专栏前,辛丰年其实已经在三联书店出版了他一本书《乐迷闲话》。这本书的编辑是董秀玉。从严晓星的文章中了解到,此书是老友章品镇鼓励他写的,送到一家出版社遭退稿后,到了三联遇到董秀玉,才出了书。董秀玉让他把原拟的笔名“辛封泥”(交响曲Symphony的音译)改为“辛丰年”,推荐他在《读书》开专栏。他在《读书》的专栏文章,一九九五年编成了他第二本书《如是我闻》。书是在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的,编辑是赵丽雅,吴彬请吴祖强写的序。

文章作者

朱伟

发表文章122篇 获得4个推荐 粉丝1548人

《三联生活周刊》前主编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读书

D U S H U

3231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