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读书
2019-04-11·阅读时长8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317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高王凌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的政治舞台上活跃着好多个“小团伙”。他们大多起自民间,又与政府有着种种联系。其中,最有名的一个就是“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组”(又名“发展组”)了。我也勉强算是这个小组的成员。
我曾经说过,写发展组的历史很难,更不用说写它的“全史”了,这是我所不取的。我已经斗胆写过一篇,外间的评价还算不错,但内里的问题,只有自己心知肚明。因此这些回忆可以说是一孔之见,错误和疏漏在所难免。现在阴差阳错有了第二篇,也只好一边说着“告罪,告罪”,一边撂下笔来。
在一九八二年秋天,“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组”发起了一次全组调查,地点是江西吉安。这在发展组,已经是第二次了(也是最后一次),参加人数较多。第一次全组调查是一九八一年夏,在安徽滁县。因为很多同学还没毕业,参加人数较少。那次调查的目标是包产到户改革及其成效,那是一次很成功的调查。多年以后,发展组获得了一个经济学大奖,原因就是它对“包产到户”改革的特殊贡献。
关于一九八二年江西调查的目标,据何维凌遗作,是为了找一个典型地区探索一种成功的发展模式。从这种角度看,此次调查可以说是不成功的。不过在我的记忆里,调查的目标是探索包产到户“改革以后”的发展目标。就此而言,它却是成功的(所以后来有了改革“第二步”的说法)。
当然,我可能也说得不对。第一,人都可能有记忆错误。第二,我了解的情况不够多,人不免有地位限制,在发展组,我顶多是一个“客卿”罢了。应该说,很多事情并不知晓。
在调查的预备期间,我曾在小组会议上介绍了自己关于清代政府政策的文章。在调查开始以后,我又负责一个小组:历史组。人数很少,只有一两个人(后来还跑了一个,我们都是所谓“通信组员”;以后我还负责发展组的经济史科研任务,如“六五”重点课题等,副组长王小强领衔)。我去过的地方,有吉安、赣州、福州、南昌等。调查后期,各种消息纷至沓来,人们就“各奔东西”了。
我只拿出了很短的一篇文章,自己也不太满意。我在那里面写道:
“江西经济从宋代开始有较大的发展,当时耕地达到五千余万亩,明清以来略有下降,至今只有四千二百余万亩。与中国多数省区不同的是,江西耕地经过航测等现代方法测量,与实数出入很小。因为山区的过度开发,曾造成对环境的一定破坏。所以要想继续在开辟土地上做文章,实在已无多大可能。长期以来在这些土地上,精耕细作,集约经营,施用肥料以培育地力,使用陂塘以进行灌溉,稻谷两季种植,一年可获三收,农业耕作已达到很高的水平。为了进一步发展生产,也曾推广多种生产经营。例如,在地处赣江中游的吉安地区,经济以稻产为主,自食有余,可大量进入长江水运,销往各省。粮产以外,其他作物如麻、棉、蔗、芋、茶、油、蔬、果、药材等种植,竹、木等山林出产,棉麻纺织、染色、造纸、编席、制油(茶油、薄荷油、樟脑油)等手工业,以及家畜家禽的畜养等,在清代都曾获得程度不等的发展。但是,吉安各县有棉而质不佳,有麻不及袁州,有蔗不及闽、广,正如‘地饶竹箭金漆铜锡,然仅仅物之所有取之,不足更费’所表明的,各种经济作物虽有所发展,但生产既分散,也未能形成什么新的优势。”(《江西农业历史述略》,打印稿)
发表文章1317篇 获得1个推荐 粉丝20772人
人文精神 思想智慧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